中評社北京10月11日電/《新京報》報道,法網奪冠後忙於走紅毯、簽贊助合同、拍時尚大片的李娜,在名聲空前膨脹、身姿越來越妖嬈、錢包越來越厚的同時,成績卻如秋葉蕭然飄落。以至於,中網首輪即遭淘汰後,輿論發出這樣的疑問:李娜這輩子,是不是就靠一個法網冠軍混世界了?
哎!現在,多麼人性的國家政策,多麼美好的青葱年華。對此唏噓不已的是年屆五十的胡娜,來自海峽對岸,某網站中網解說嘉賓。
1982年,胡娜在美國的“叛逃”事件,驚動鄧小平和美國總統裡根,最後以中方宣布中斷中美體育交流一年而告終。儘管後來,體育界有王治郅滯美不歸,有何智麗赴日反噬的諸多敏感事件,但就政治影響力而言,“胡娜叛逃”空前絕後。
唯有回到歷史語境中,才能真切感受到事態的嚴重性。1982年,雖然國門初開,但“文化大革命”的陰影猶存,主流價值觀中,體育約等於軍事,一個運動員在邪惡的帝國主義國家尋求“政治庇護”,觸到了中國社會最敏感的神經。
拋開政治信仰和經濟誘惑,投入花花世界的胡娜,其最基本的驅動力,不過是以美國為跳板打職業網球,一個網球選手的清純夢想。然而在無情的歷史面前,不論你動機如何,一旦走得太快,你就要麼改變歷史,要麼被歷史埋葬。在那個時代,幾乎任何人,都是體制五指山下的孫悟空,任你“奮起千鈞棒”,再翻上N個筋鬥,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心半寸。
令人唏噓的是,胡娜不過走快了一點點。“叛逃事件”半年後,國家開始送運動員出國訓練比賽,隨後門縫越拉越大。與此相映襯的社會背景是,價值多元化被認可,體制外生存被承認。至2009年,總局網管中心作出一個歷史性的決定,運動員可自主訓練參賽,而只要將商業開發收益的12%和比賽獎金的8%上繳。
人在掙脫羈絆後,能量即可爆發。2008年,鄭潔在溫網創造打入四強的奇跡;2011年,李娜繼打入澳網決賽後,一舉奪得法網冠軍。這是體制對個人鬆綁的結果,也是進一步鬆綁的理由。
兩“娜”之間,直線距離是恍如隔世的三十年,當她們在中網賽場“相會”,像一個時髦的穿越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