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外高水平職業聯賽相比,CBA絕大多數俱樂部並不會嚴格執行籃協的相關規定,比如開放更衣室、設立混合採訪區、規定採訪時間等。也就是說,俱樂部對待媒體原本就不職業,如果籃協進一步對採訪設限,媒體獲得信息的渠道就會更少。尤其是非主場媒體,採訪比賽會更加困難,這顯然不利於擴大CBA的影響力。
實際上,最令外界感到不滿的是,籃協一直在對媒體和被採訪對象設置種種規定,但卻疏於對自己領域的管理。
CBA聯賽每個賽季都會爆出裁判問題,雖然籃協也出台了對裁判、技術代表的工作管理規定和處罰措施,但總體上一直對裁判問題採取回避態度。中國籃協前不久還特別強調,新賽季對攻擊裁判的行為仍採取零容忍態度。球員、教練在比賽中攤開雙手抱怨等動作,在新賽季將被重點關注。禁止主動與裁判接觸,不能踢、摔物品,吐臟字或做手勢侮辱裁判,衝裁判大聲喊叫等更是嚴令禁止。
不過,籃協對出現問題的裁判,卻始終進行“內部處罰”,缺乏有效、公開的監督。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NBA以及歐洲的足球、籃球聯賽,無不對裁判受賄、賭球等行為進行嚴厲處罰。而在CBA,裁判有權“零容忍”,被採訪人則“不准公開發表對主辦單位、裁判員及對手的評論”,這種規定的出台,無疑成了籃協回避裁判問題的“保護傘”,但這樣做只會積累更多的矛盾。
正因為如此,籃協媒體服務規則的出發點顯得即不單純也和現實情況不符,被冠以“官僚作風”的標簽也就不足為奇了。正如NBA中國全球市場合作部經理來曉雷所說的那樣:“無論是一場比賽也好,還是一個賽季也好,應該是一部跌宕起伏、結果充滿變數的故事,故事要有競爭、計謀、愛恨、讚美和詆毀、勝利與復仇、虛虛實實等元素,才能最大化地吸引觀眾和媒體的關注,只說官話套話達不到這種效果。”
“事實證明,自我封閉對於CBA沒有任何好處,以前這樣的教訓還少嗎?”中國籃球前掌門人李元偉說。在CBA還很難稱得上是真正的職業聯賽時,只有更加開放才能糾正錯誤,才能持續健康地發展,更快更好地向真正的職業化邁進。(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