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球隊,1993年出生的球員已成為主要替補,如恒大隊的李源一、廖力生,魯能隊的王彤、劉彬彬和糜昊倫,國安隊的杜明洋,蘇寧隊的陶源和謝鵬飛等。如今,“U23新政”來襲,一些正值當打之年的24歲球員將受到強有力的挑戰,好不容易競爭來的位置面臨失去的風險。
另外,中超球隊雖然在18人比賽名單中至少有2名U23球員即可,但為了防止球員受傷,各隊最起碼要儲備四五名U23球員。在各隊只能為30名球員報名的情況下,U23球員所占比例過高,顯然不利於其他年齡段球員的發展。
而且,“U23新政”需要進一步細化。比如各隊如何應對U23球員比賽時受傷的情況、替補上場的球員是否仍必須為U23球員。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球隊想鑽規則漏洞,打算讓U23球員出場幾分鐘就將其換下。對此,足協又會有哪些對策?
事實上,長期以來,青訓質量不高一直制約著職業聯賽乃至中國足球整體的發展。上賽季中超“最佳新人”的評選,雖然沒有出現空缺,但寥寥數人參與競爭的局面還是頗顯尷尬,這也是聯賽後備力量匱乏的直接體現。如今,“U23新政”硬性規定中超球隊必須有兩名U23球員進入18人比賽名單、且1人首發登場,此舉可以增加年輕球員的上場機會,卻很難在短期內解決年輕球員能力欠缺的問題。(來源:《北京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