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廣州地鐵崗頂站人潮汹湧。 |
中評社香港11月10日電/美國《僑報》11月10日載文《政府讓利為何不惠民?》,摘要如下:
上千萬廣州市民剛剛經歷了一場“忽悠”:30個工作日內免費乘坐地鐵、公交和過江輪渡的政策於11月8日突然被取消。
一項波及面如此之廣的惠政為何突然轉向?因為,這份“免費大餐”沒有門檻,不限於每日必須搭乘地鐵、公交和過江輪渡的上班族,吸引了大量本沒必要或者沒計劃搭乘者嘗試,製造了人山人海的擁擠,以致便利乘車的政策導向演變為乘車難,反令廣州市民日常生活大受影響,引發擾民之指責。
正如現代商業競爭中的“價格戰”直接有效,卻過於低級、簡單,往往產生不良後果,對公共交通工具免門票能讓利於民,但如果不衡量公共資源容量、不細分受惠群體,忽視“剛性需求”者的利益,這必然流於草率,誘導太多的人集體出行,人為攪亂公眾原本有序的生活,違背惠民初衷。因而,廣州這份“免費大餐”被匆匆叫停,其實並不意外。
按說,知錯能改是件好事,但讓人失望的是,廣州市政府顯然並未吃一塹長一智。取代“免費大餐”的按戶籍家庭發放交通補貼之舉,出台同樣倉促,其標準同樣存在一刀切的明顯弊病,其科學性與嚴謹性再引強烈爭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