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廣州地鐵崗頂站人潮汹湧。 |
中評社香港11月12日電/美國《僑報》11月10日載文《廣州免費公交是一次烏托邦試驗》,摘要如下:
為更好地體現亞運會東道主的形象,廣州不久前實現了免費公交政策。但公共交通免費一周來,地鐵一直超負荷運行,三級客流控制啟動了144次,嚴重影響地鐵正常安檢和亞運安保工作,同時給民眾上下班正常出行造成極大不便。
公交免費,這是很富創意的公共政策試驗。但好的政策未必帶來好的結果。尤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廣州這樣市場化程度高、人流量大的城市,免費公交政策不啻於在市場機制的平台上搭建背離市場原則的烏托邦系統,激發了市民無節制釋放享用免費蛋糕的需求。
有史以來,烏托邦的政策試驗沒有一個是成功的。19世紀初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的社會試驗功虧一簣;新中國建國初期的“大躍進”也異化為“極左”的泡沫。
政策設計者完美主義的願望為何總帶來完全相反的尷尬情景?究其根本,這並非一個複雜的政治經濟學命題,而是很淺顯的民生道理。消費能力的強弱、購買力的大小、財富的貧富,形成了一個有序的社會市場結構。這個結構也許並不完美,但相對穩定,建構在此基礎上的市場行為才是現實的。對於其中的不完美,公共權力並非無可作為,可以通過恰當的方式進行調節。譬如公交系統,可以通過公共投資完善公交系統,增加補貼降低票價,通過監管提高服務能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