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0日電/北京時間10月15日,第六屆東亞運動會在天津閉幕。根據東亞運動會聯合會理事會議今年5月的決定,東亞運動會將被全新的東亞青年運動會取代,參賽運動員將被限制為年齡在14歲至18歲之間。這標誌著東亞運動會完成了其階段性歷史使命。
那個時代 那些輝煌
上世紀90年代,東亞運動會應運而生。第一屆東亞運動會1993年在上海舉行,隨後韓國釜山、日本大阪、中國澳門和中國香港四個城市分別主辦了第二到第五屆東亞運動會。東亞運動會的創辦,是為了提高東亞各國和地區的體育運動競技水平,也是為了促進東亞各國開啟體育賽事上的新交流而構建的一個競技平台。
那時,體育職業化方興未艾,中日韓三個體育大國巍立東亞,使東亞運動會在世界上地位彰顯,影響甚大。1993年上海舉辦首屆東亞運動會時,掀開了亞洲體育運動史的嶄新篇章。由於那時比賽較少,各國與各地區代表團都極為重視,所派出的參賽選手也都是當時的最強陣容,三大球與基礎大項的競爭尤為激烈。
20年間,東亞運動會見證了東亞地區湧現的一批批世界級體育明星,各國、各地區代表團的競技水平也在其中不斷得到提升與壯大。東亞運所帶來的積極意義也就在於此:不僅使中日韓這樣的體育大國中出現的新人們實現了從青澀出道到勇奪桂冠的練兵轉型,也為一些競技體育較為落後的國家提供了更多的參賽機會。
乏人問津 走入“末路”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何況這已歷經20年的東亞運動會。
本屆東亞運動會中,各場館門口的黃牛們都是愁眉不展。“10元一張票”早已觸及了黃牛們的底線,卻還是很少有過客駐足問詢。事實正是如此,試想,觀眾不買賬當然是因為比賽精彩程度的問題,比賽不緊張刺激,不吸引人,自然就乏人問津。為何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