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英文 |
中評社香港7月16日電/三十年前的7月15日,蔣經國先生宣佈台灣地區解除實施了三十八年的“戒嚴令”,並解除了一批與“戒嚴法”相關的行政命令,共計有三十種之多。緊接宣布開放老兵返大陸探親,打開兩岸交流的大門,及開放黨禁、報禁。由此,台灣地區開始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而民進黨也因此得以合法地發展壯大,直至先後兩度奪取了執政權,以至是實現“完全執政”。
澳門新華澳報15日發表富權的文章指出,蔡英文卻“好了瘡疤忘了痛”,一旦大權在握,就“得志便猖狂”,對在野黨以至廣大主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台灣民眾實行“綠色恐怖”,比當年國民黨所實施的“白色恐怖”還要猖狂。這就被島內學者批評為得益於“解除戒嚴”的民進黨,卻正在大開“解除戒嚴”的歷史倒車。
文章回顧,一九四九年夏,“國共和談”破裂,解放軍強渡長江天險。五月十九日,蔣介石以國民黨總裁身分到達台灣,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當天就發佈“戒嚴令”。“立法院”通過了《懲治叛亂條例》及《動員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擴充了解釋犯罪的構成要件,縱容情治單位機關網羅所有人民的政治活動,既屠殺共產黨員清剿“台獨”勢力。在此後近四十年間,國民黨政權在殘酷鎮壓中國共產黨在台灣地區的組織和人員,至少殺害了八千名本省和外省“匪諜”的同時,也對全島民眾實施“白色恐怖”。“憲法”所保障的人身自由、居住遷徙自由、意見自由、秘密通訊自由及集會結社自由等,全成虛文。處於“戒嚴體制”下的台灣人民,基本上不被允許集會、結社、公開遊行,以及支持未受“政府”認同的社會訴求。在此種言論與表達自由嚴重受限的社會環境下,許多致力提倡社會運動的人士,除加重處罰外,亦須接受軍法審判。民眾的聲音,不被允許,一律壓制、消音。民進黨的前身——“黨外”組織及人員,也同樣受到無情的鎮壓,其中“美麗島事件”中的被捕人員,被送到軍事法庭進行“軍法大審”,而案中的被告及辯護律師,後來都成為民進黨的中堅力量,陳水扁還當選為“總統”,呂秀蓮當選為“副總統”,蘇貞昌、謝長廷等人出任過“行政院長”及民進黨主席。
在“戒嚴”時期,美國對國民黨政權又愛又恨。愛的是國民黨政權使得台灣地區成為“不沉航空母艦”,構成了“太平洋第一島鏈”的重要一環,防擋共產主義東擴。恨的是國民黨政權實施“戒嚴”體制,進行反民主的獨裁統治,侵犯人權,不符合美國所追求的西方“普世價值”。因此,美國在小心翼翼地支持民進黨,在不認同其“台獨”理念的同時,支持他們“爭民主,爭人權,反獨裁”的鬥爭。
八十年代中後期,台灣島內的民主化訴求日趨明顯,與大陸重建聯繫、回鄉探親的民眾呼聲也逐漸加強。對此,蔣經國做出回應,指出“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對台灣內部的政治立場極其寬容,並很有耐心走向民主道路,並開始解除反對中國國民黨的活動或言論限制,同時減少騷擾或逮捕反對派人士。因此,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民主進步黨突破“黨禁”宣布組黨時,蔣經國並未強力鎮壓。翌年初春的一天,蔣經國向馬英九交付一項任務,編擬民眾赴大陸探親的可行性方案。馬英九很快就完成了又稱為穎考專案”的《民眾赴大陸探親問題之研析》方案。方案中,馬英九明確提出,應該儘快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又制訂了可行性方案,方案獲得了蔣經國的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