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皮文藝咖啡館負責人劉秋兒 |
除了“豆皮”的展演場地,劉秋兒將都市看成開放的空間,舉辦獨特的藝術活動,例如自2007年開始“行走的學校”,規劃11條路線,以行腳方式,帶領參與的民眾認識自己生活的老街與聚落,以主動的姿態,傾聽屬於高雄這個港都特有的無語故事,“豆皮”就是以這種踏實的方式,耕耘屬於在地的藝術。
“請加入我們最後幾個小時的音樂時間,吃的、喝的,都將如常供應!”豆皮咖啡館的網頁上發布最後一場活動訊息,這個在台灣佔有舉足輕重位置的藝文空間,吹起熄燈號,不免讓過去在此展演過的藝術家與藝文愛好者為之譁然,劉秋兒表示:“一路走來,豆皮咖啡館的經營對自己而言,絕對是有所累積,然而卻不敵大環境的考驗。”或許,豆皮文藝咖啡館的消逝,隱含著藝術與社會之間的經濟藩籬,在文化創意產業大興旗鼓的政策推展下,如何扶持藝文空間走向永續經營,值得政府與相關產業深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