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國防科技的提升,尤其是A2AD反介入與區域阻絕能力的提升;我認為終究講來,還是與台灣有最直接的關聯,台灣整個安全環境受到更大挑戰,包括台灣東岸、台灣制空制海權。台灣與美、日在因應中國大陸的A2AD會有不同的做法,這點更加明顯;美國與日本,我相信他們一定會有更進一步的合作與因應。
在這個過程裡面,整個中國大陸國防科技的提升,造成的結果是嚇阻美國,延遲美國軍事行動,要打擊援助的美軍與支援後勤的日本;要讓美國考慮介入東亞、尤其是與台海有關的衝突,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台灣內部因為兩岸關係的和緩,不太願意去談今天這樣的議題,因為政府單位可能認為不必要太過於談論這些議題,不過,不去談這些問題不代表這些問題就不存在。針對中國大陸國防科技的發展,台灣所面臨到的挑戰是,在維持兩岸緩和之外,要強化不對稱的能力;這種不對稱能力的強化包括信息、電子戰與潛艦採購,我們要有獨力支撐、自我防衛的能力與決心,還有定期進行相關的演習。因為有這些,北京經營兩岸關係過程裡面,才會採取讓台灣、美國、日本更能夠放心的方式處理,而不是訴之於武力威脅來落實對台政策。
兩岸關係有很多交流,包括退役軍事將領的交流。大陸可以在這些交流過程中,讓台灣進一步瞭解大陸軍事科技的發展狀況,但最好不要逼台灣在中美之間選邊站,或逼台灣在親美或反中裡面做選擇。
中國大陸應該宣示
不對由台灣守護的南海島礁使用武力
我認為,中國大陸應該考慮在立場上,宣示不對台使用武力;假如這對北京來說太困難,大陸最應該先講出來的是,不對台灣守護的南海島礁使用武力。這樣的宣示對兩岸關係有很大的幫助。過去美國國防部在作中國軍力評估時,幾乎每次都對太平島使用武力,看作中國大陸對台使用武力的選項。北京的宣示也澄清此一疑慮。
丁樹範:即使馬英九連任
談和平協議或軍事互信仍有難度
談台灣“國防”,其實蠻困難的。我大概從幾個層面來看:
第一,武力在兩岸關係裡的“實用角色”在下降,因為2005年大陸反分裂法通過以後,大陸對於台灣的政策有很大的改變。這些改變到現在,雖然從北京領導人的角度來看還不是很滿意,不過也算改變很大,北京看到這些改變,覺得從2005年以來的政策還算有效果。
第二,雖然軍事角色在兩岸關係裡面的實用角色下降,可是我個人認為,即使馬英九連任,兩岸要談和平協議或軍事互信,難度都還蠻高的。因為純粹就內部政治因素來看,馬英九就算2012連任,他的票應該會比2008年少很多;2008年那麼高的得票率都受到那麼大的挑戰,那麼2012年票更少的時候,挑戰可能會更大。而且在立法院,國民黨不可能再擁有3/4的席次,馬的大陸政策會面臨更大的挑戰。在此情形之下,我不認為馬連任兩岸可以談和平協議,除非大陸不設任何條件,可是我覺得大陸不設任何條件的難度是很高的。此外,和平協議或軍事互信都是政治性極高的議題,而不只是技術性議題,因此,在兩岸政治關係突破以前很難處理。
在兩岸不太可能有和平協議的情況下,軍隊還是有必要存在。從大陸角度來說,他們不放棄對台動武,當然這是政治上的威嚇警告,是一種對台灣的政治姿態。反過來說,台灣要擁有軍隊以表示台灣是事實不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因此,軍隊的存在還是不可避免的。
台灣軍事科技問題
另外,台灣每次面臨“國防”危機的時候,都在講“國防”自主,可是我覺得“國防”自主是個不實際的概念。什麼叫做自主?這是一個問題的面向,另外一個面向是,你要花多少成本?特別是在武器裝備方面,投資會愈來愈高;台灣經濟規模很小,又不可能做出口外銷。所以,台灣到底要如何“國防”自主。因此,談國防自主是個不實際的概念。
隨著大陸軍事科技的發展,及兩岸關係的緩和,美國能夠提供給台灣的武器,某種程度可能會一直在限縮。所謂的限縮,是指在沒有軍事威脅的情況下,這可以從過去三十年美國軍售台灣看出來。1979年美國和中國建交時的彼此“默契”是大陸以和平方式處理台灣。因此有817公報的出現。1995/96年台海危機爆發以後,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出現,所以美國加強和台灣的軍事關係,包括軍售武器。
如果美國在未來相當長時間還是超級強權的話,而美國意識到大陸對台灣的軍事威脅時,當然會繼續提供比較新的武器給台灣,至少是替換舊武器。反過來說,假設大陸從2005年對台政策方向能夠持續下去,則美國可能自我限縮軍售。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的國力崛起和影響力增加,某種程度,大陸相當成功地劃了一條紅線。這可以從最近美國F16C/D議題看出來。因此,這個議題的複雜度增加了。
台灣要怎麼處理“國防”科技的問題?我們是不是應該有一個常設的機構來處理“國防”科技的問題?我所謂的“國防”科技政策單位,重點不是研發軍艦又做戰鬥機等的無所不做,而是選擇性的發展一些關鍵武器,考慮到成本與各方面因素的時候,我們要思考是不是有這個必要性。1979年以後的一段時間裡台灣同時做IDF戰機和軍艦,但是,這都是屬於臨時任務編組下做的決策;我們始終沒有一個常設的“國防”科技政策單位,而且,這個單位至少要是“行政院”的層級,要與各部會同等級,而不只是擺在“國防部”底下、很少開會的機構。這個東西是我們必須要去思考的。
甯攸武:結語
再一次謝謝各位學者、專家,對今天議題提供寶貴意見,深具價值,更值得政府及相關單位作施政參考。對社會大眾也說明了兩岸潛在危機的真實現況,有利於民眾瞭解真相,靜思因應之道,對兩岸和平發展均具助益。現僅就個人粗淺觀點提出五點看法。
一、從中華民族歷史來看,漢、唐、元、明四代,也都盛極一時,跨足歐亞;明鄭和更跨海渡洋、遠睦東非,這是泱泱大國自然發展的趨勢。大陸“和平崛起”雖為戰略口號,但近數十年來,其對東亞、非洲與南美諸友邦之經援與軍事科技之輸出,亦贏得友誼與支持。甚至對美也採取匯率與平衡貿差的善意作為,對降低人權、獨裁的言論評擊,頗具成效。總之,就目前為止,大陸經濟與軍事的崛起,並未引起區域及國際不穩,反而對金融海嘯之後的復甦及地球防暖化效應之舉措,如節能、減碳、環保等均有推動助力。其後續發展靜觀其變。
二、大陸崛起成為經濟大國與軍事強權,正朝向世界霸權邁進有其條件,如人口、土地、物產豐富、資源充沛,配合其集權政府的行政效率,吸收了前蘇聯共產制度失敗的教訓,揚棄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內耗弊端,改走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路線,大膽的厲行改革開放政策,引進外資、人才、技術,發展經濟、軍事、科技與教育,歷經60年來,成效可觀。從2008年奧運、殘奧、2010年上海世博、60年建政軍力展示、廣州亞運,以及金融海嘯風險管控成效,均足以顯示其國力提昇,穩坐第二大國地位。另外其對第三勢力(中東)的影響力與涉外能力,已間接或直接威脅美國霸權地位;諸如反恐、反毒、防核擴散,以及國際事務調解,美國均須拉攏大陸配合,並非無因。
三、大陸軍事科技發展有成,帶動其軍備更新、軍力增強,加上經濟成長,導致整體國力提昇,不論是“強權崛起”或“和平崛起”,對區域與周邊鄰國均自然構成威脅;但其威脅的程度與變化,端視美、中關係親疏而定。目前美中在處理國際事務方面,是“戰略合作夥伴”;而面對國家核心利益而言,則是“競爭的對手”;尤其國防軍事方面,更是“互為假想敵國”。總之,其關係非常奧妙。可預見未來的競爭與較勁是必然存在的,但不致於引發區域爭端,因為大陸目前防衛有餘,出擊不足。美國雖具開戰能力,但無必勝把握。畢竟大陸不是越南、阿富汗、伊拉克;何況美國要得到國際多數國家資助與其本國民意的支持,也非易事。更何況周邊鄰國基於存亡利益之考量,誰也不願搶當兩強開火之前標靶。反之觀,大陸興起之後,已帶給區域穩定與繁榮,並分攤國際事務責任,如環保、抗暖化、約制朝鮮、反恐、反毒等,均具貢獻。因此,美中關係目前不致惡化,何況兩國領導團隊均具約制及化解衝突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