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高港青年論壇:高雄與粵港澳大灣區關係初探
http://www.CRNTT.com   2019-07-04 14:43:31


 
  郭至君:香港高等教育優勢
      對高雄國際化的啟示

  2018年12月,韓國瑜就任高雄市長,充滿新意地用中英文發表就職演說“讓春天從高雄出發”,提出要徹底落實中英雙語教育,讓高雄這個港都更加國際化地走向世界,包括從小學一年級就採用雙語教育、鼓勵學校用國外教材、高雄市府員工以及公職人員要加強英語、甚至高雄的標示都要雙語化……可以說,這所有的一切都在強調“英文是走出去的關鍵”。而距離高雄僅一個半小時飛機行程的香港,可以說是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中最國際化、英文普及面最廣、最多國際人才聚集的城市。我一直認為,一個國際化的城市一定要可以源源不斷地吸引國際化的青年人才,因為未來是青年人的,一個城市越多具有國際視野的青年人才,這個城市就會愈加國際化。而我也覺得,一個城市若擁有高品質的國際化高等教育,則可以保證對國際化青年人才源源不斷的吸引力。 

  我在內地、香港、英國、美國都念過書,做過訪問學者,對香港高等教育的形式和特點有一些瞭解,香港高等教育歷史雖然不長,但因其獨特的優勢,優惠的國際貿易政策,全球金融中心對外交流的優勢渠道,較為成熟的國際化辦學理念,充分的政府投入,“兩文三語”語言優勢,使香港八所公立高等院校廣泛吸收各國高校管理經驗,治理體系國際化水平較高。我認為,香港高等教育的確存在一些優勢可以吸引高雄各類人才,且兩地在高等教育方面可以互相進一步加強交流和溝通。

  一、香港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優勢

  首先是香港高校的師資國際化。香港各高校一直面向世界引進優秀教師,實現師資力量國際化。香港大學教師的薪酬水平高於美國和新加坡,吸引了大批的優秀學者來任職。各高校追求世界範圍內最優秀的資深學者,組建了來自於北美和歐亞各個國家的頂尖學府的國際化優秀師資隊伍。教授幾乎全部擁有博士學位,博士學位來自世界一流研究型學府,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國際化對香港高校整體的國際化有著很大的影響。

  第二是香港高校的人才培養國際化。與世界其他優秀大學相比,香港政府把修課形式的學士學位課程中非本地學生的比例定為20%,這樣既不會嚴重影響到本地學生的入學機會,又能保證國際學生比重。在2016/17學年,約有32,000名分別來自超過70個國家/地區的非本地學生在香港修讀專上課程。同年,約有6,000名交換生來港修讀公帑資助的專上課程。另外,除了招收非本地學生和爭取更高國際研究排名,香港各高校都在積極持續地與世界各地建立聯繫和網絡。如香港中文大學的“環球計畫”,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換活動、暑期留學、短期交流及寰宇暑期實習計畫。香港科技大學的“學生交流計畫”涵蓋全球四大洲200多所高校,並大力推行遊學團等環球學習機會。不僅是短期交換、遊學、實習,香港高校還越來越重視國際合作辦學。非本地生源和香港高校內豐富的國際交流機會,是香港高校能夠長期保持並加強國際化水平的核心動力。

  第三是香港教育的良好質素和聲譽。在香港21所頒授學位的院校中,四所院校獲《Quacquarelli Symonds(QS)世界大學排名2019》列入全球前100位。此外,在2018 年《QS 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港大牙醫學院連續三度獲評為全球第一牙醫學府,香港理工大學則兩度在“酒店與休閒管理”類別中排名全球第三,而科大、港大及中大的會計及財務課程則分別獲評為全球第16、21及28位。香港高校能夠達到這樣的水平,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全英文的授課環境,這不僅使得大學整體更國際化,也讓來香港高校就讀的青年人有機會浸泡在全英文的學習環境中提升自己,為日後成為世界公民作好準備。

  第四是非本地學生來港就讀優厚條件多。香港高校有不少優渥的條件吸引非本地學生來港深造。包括一、在學費方面,相比於歐美國家的高等教育收費,香港院校的收費頗具競爭力。二、香港政府一直加大力度為高等教育界注資,提供更多研究資源。三、放寬有關的入境限制,使非本地學生的留港期限與其課程的一般修業期一致。四、放寬有關的工作限制,以便修讀經本地評審專上課程的非本地學生在修業期間從事見習和兼職工作,並可在畢業後無條件留港12個月。這些頗具吸引力的條件,使得不少來港深造的青年學子願意留港發展。

  總的來說,香港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已經處於較為成熟的發展階段,其可以引領教育產業和教育出口,與城市國際化發展需要相協同,乃至引領城市國際化發展。在香港城市國際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之間已經形成高度融合、協同發展、良性互動、內在推動的發展態勢。其城市國際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是雙向引領、協同發展創新。

  二、對高雄—香港兩地高等教育合作的一些思考

  首先可以吸引高雄青年人來香港高校深造。香港的大學目前有5所接受台灣學生以學測成績申請入學,分別是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其中台灣學生也是他們招募的重點。目前來看,台灣的高中畢業生和家長也越來越關注來港深造。但多數招生會都設在台北,我認為,香港的高校可以擴大在高雄以及台灣南部地區招生的數量,吸引台灣各地的優秀青年精英來港就讀。甚至可以專為台灣生源推出更多優惠條件,鼓勵台灣青年來港就讀。這些優秀且具有國際化視野、經受過國際化高等教育的青年們畢業後,回流高雄,便可以為“港都”帶來更多國際化人才。

  其次可以推動兩地高校教育的合作發展。據數字統計,2015/16學年至2017/18學年分別有7326、8183及8325名港生在台灣讀學位課程,兩年上升13.6%。可見,越來越多的港生也願意赴台深造。因此,我認為,高港兩地高校可以嘗試合作辦學,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也可以各取所長,鼓勵兩地高校探索開展相互承認特定課程學分、實施更靈活的交換生制度以及科研成果分享轉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也可以推進兩地高校職業教育在教師交流、技能競賽等方面的合作。衹有高校與高校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深入,兩地的高校資源才會更加充分地分享,相信高雄的高校也會由此借力變得更加國際化。

  再次則可以建立高港兩地人才的雙向流動機制。高雄和香港兩個城市都應該進一步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健全人才雙向流動機制,為人才跨地區、跨行業流動提供便利條件,充分激發人才的活力。

  總的來說,一個城市的國際化離不開青年人才的國際化。高雄和香港都是“港都”,我們兩地的青年有很多的相似點,我們應當一起攜手,共同努力,未來會更美好!

  主持人:郭至君

  下面我们进行每个人一到两分钟的个人补充和总结。

  林千畬:我很期待香港和大湾区可以和高雄做更多的合作,然後也更加期待下次的青年論壇,我們也希望高港青年論壇是大家的一個共同資訊以及合作平台。聽完大家所有的发言之後,我有一個slogan(口號)一樣的內容想分享給大家,就是“攜手前進,共創新好平台,以文化交流去提升互信,用商業活動增進感情,共同合作對外,摒除認知誤解,多角融合創多贏”。謝謝大家!

  林志穎:聽了各位朋友的分享和交流,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學習,因為我對台灣南部的情況不是特別瞭解,也是非常感謝郭主任今天安排的這樣一場论坛。作為一個總結,其實香港跟高雄很多青年,現在面對的或者是思考的是有很多相似點的。面對大環境,也是有一定相近的地方。所以如今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香港青年、高雄青年,以及整個台灣的青年都應該把握這個機會,積極投身到大灣區,在這裡就業、讀書、創業,應該把握這個機會。在這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的難題、很多的困惑。相關的政府、商會、團體應該付出更大的力量去攜手青年人一起參與到大灣區裡面。如果論壇可以在高雄舉行、時間配合的話,我也希望可以參加,可以多跟高雄的年輕人交流,一起去在大灣區裡面尋找我們的未來,謝謝。

  施啟揚:結論其實也很簡單,因為我們高雄市政府也在推動南南政策,但是大部分是放在中小企業生產者的方面。我會希望大灣區跟高雄做一個連接,看有沒有可能做一個多轉化的策略,用新的產品開發新的市場,讓雙方共創美好。然後也可以讓雙方爭取到不同客群、不同的目標型消費者,也可以讓我們共創一些利益。

  陳曉鋒:我自身創業的經驗來分享,我最想跟大家說的是,我們要跳出高雄,走進灣區,是指什麼意思?就是說大灣區的規劃已經出來了,那麼真的有必要親自到那個地方看看,要有勇氣跳出來,跳出自己的舒適圈,然後去到這樣的地方。當一個規劃出來時,在於你有沒有勇氣去進入,衹要你有勇氣去進入,哪怕一開始走得不是很順,但是我們都比沒有或者說不敢走出來的人要走得快。所以希望大家可以跳出高雄,走進灣區看看。

  鄭謹洹:趁著這個機會,把我們想要講的話,能夠做的機會,陸陸續續把它建構起來,這個具有長遠意義。我們傳統學院一直在提倡這個部分,很多東西就是講傳承。教育背後就是講傳承,愛傳承背後就是講教育這種基礎的東西,包括對華人社會,我們也不能忽視自己的根基,我想提倡大概就是這樣。兩岸可以牽動世界,這個機遇我們要把握,牽動整個中國、整個亞太地區的機會就在這裡。

  金裕超:聽了各位的發言觸動很深,因為之前自己對高雄有瞭解,但是並沒有形成在地的一些觀點。來自大灣區的這樣一些觀點,確實是對我的觸動深,讓我感覺更堅定的一個想法,就是說不管是高雄還是大灣區,都有非常好的發展機遇和前景。兩地之間也有非常密切的合作以及這樣一個需要未來合作的基礎。所以還是希望能夠像董事長說的要放下一切政治上的意識形態偏見,打開心胸,打開一切的圍牆,讓所有道路都能夠進來,在推動上兩地的這樣一個在各個領域,不光是文化領域,而是在各個領域大灣區和高雄乃至南台灣,都很有前景的這樣一個合作。

  束沐:聽了各位的發言,我覺得大家的發言都圍繞這四個關鍵字講。第一個關鍵字就是“對標”,雙方都在比較大灣區的優勢,他們也有差距、有問題。那麼對標其實就是為了明確定位、發現問題,兩地可以基於共同的優勢和問題相互對比。第二個關鍵字就是“對接”。因為大家提到了對接其實有兩層對接,一個就是南台灣內部跟大灣區內部各個要素的,以及南台灣跟大灣區要做的。這個事亟待我們提上議事日程。第三個就是“整合”,因為整合是對接的目標,而對接是整合的途徑,所以我相信在南南合作的競爭下,大家可以加速南台灣和大灣區的資源整合。第四個關鍵字就是“融合”。南台灣跟大灣區基於不同的優勢、不同的特色,結成各種領域如文化的、教育的、觀光的產業共同體,兩地相關的部門、協會、業者、學者、智庫、媒體都可以建立各種各樣的聯繫機制,實現共榮、共好的目標。

  最後我提出一個建議,剛剛有提到“灣趣”APP的開發,“灣趣APP”還有一定的給年輕人婚戀交友的功能,韓市長上台以後大力推行愛情產業鏈,所以我建議雙方如果有機會能夠合作的話,我們就讓在“灣趣”上面配對成功的男女到高雄、上南台灣坐摩天輪,可以坐“夢時代”的那個摩天輪,在愛河旁拍婚紗照。相信以這次論壇為契機能夠為兩地的年輕人、兩地的產業界在各個方面的合作打開一個新的通道,創造一個新的契機。

  陳倩羚:不管是香港也好,還是粵港澳大灣區也好,還是高雄也好,要發展就要加深交流,大灣區的經驗對高雄也會有一定啟示。粵港澳大灣區對粵港澳的人以及台灣這邊也會帶來很多機遇,但確實也存在基層在發展中會存在一些疑慮,這些社會的輿論是需要去重視的,我們一定要對症下藥去化解這些疑慮。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社交領域會起到一個很好的作用,可以引導輿論走向正面,是擴大民眾參與的一個工具,來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推動兩岸之間的交流。

  郭至君:四點共識

  非常感謝大家今天的分享還有最後的呼籲,我覺得真是一個很難得的場合,聚集我們多個地方的青年人一起探討高雄怎麼和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合作,互相的對接、整合,最後達到融合。經過大半天的主旨發言和充分的自由討論,與會青年代表們最終達成四點共識。具體內容如下:

  通過各位的發言和討論,我們認識到,高雄有許多的獨特優勢,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前景無限,具有世界級的影響力,因此,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共識:

  一、希望高雄以及南台灣青年能更加直觀地瞭解粵港澳大灣區的概況、優勢、機遇和前景,一起講好高港兩地青年的美好故事。

  二、希望粵港澳大灣區能與高雄在旅遊觀光、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協力發展,呼籲兩地展開更緊密的交流以落實“南南合作”的精神。

  三、希望調動高港兩地青年的積極性,共同發揮智慧和創意,讓兩地青年在發展過程中更有參與感、獲得感、成就感、幸福感。

  四、希望以本屆論壇為起點,以高港青年論壇為平台,號召吸納更多兩地青年進一步加入到兩地交流合作中來。

  “推開心窗的世界更大,前面風景,都可以入懷。”希望我們本次的論壇讓大家在暢所欲言之外有所思考,也相信我們未來在這片區域中都能有更好的發展!

  評論員簡介:

  郭至君:中評社編輯委員、國際部主任,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助理、國際部主任

  林千畬:台灣藝術股份有限公司行銷襄理、台灣藝術研究院副秘書長

  施啟揚:橋下饅頭店行銷總監、高雄市南華商圈促進會秘書長

  鄭謹洹:德美商行行銷總監、台灣傳統倫理文化發展協會青年幹部、高雄市閩商發展促進會青年委員

  林至穎:中國未來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曉鋒:敢愛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

  束沐:中評智庫基金會學術交流部主任

  金裕超:中評智庫基金會輿情分析部主任

  陳倩羚:中評智庫基金會輿情分析部分析師

  (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