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勢力一旦出現,立即就會經受國民黨和民進黨兩個主要政黨擠壓的考驗。政黨之間的互動主要圍繞利益博弈為核心展開,在這個問題上,意識形態並非一定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傳統的所謂“藍綠結構”概念的分析功能越來越差。自2000年以來,藍綠陣營內部的整合一直在進行,泛藍的新黨、親民黨,泛綠的“台聯黨”,均在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壓力之下逐步萎縮。到現在為止,新黨和“台聯黨”在政治上的影響力日益下降,即便是新成立的“時代力量”,在兩個主要政黨的壓制之下也是生存維艱。另外,從制度層面而言,兩個主要政黨對於壓制小黨等政治勢力也有共識,兩黨聯手壓縮小黨生存空間的例子俯拾皆是,如“單一選區兩票制”的通過等,就是比較典型的個案。
第三勢力的生存空間能否擴張關鍵在於能否形成穩定的社會支持基礎。類似“台聯黨”這樣有堅定支持基礎的理念型政治勢力顯然具有較為長久的生命力,但是因為政治理念過於激進,難為台灣大多數人接受,故而擴展力不足。類似親民黨這種個人魅力型政黨,則面臨著如何將個人魅力轉換為政黨支持的問題。從目前情況來看,親民黨的轉型其實是失敗的,因為該党無法將宋楚瑜的影響力轉化為對親民黨的政黨支持。對於“時代力量”這樣依託學運余緒成立的政黨,未來如何凝聚自己的支持群體,使其穩定下來,將是必須解決的問題。一般來說社會運動的持續性較差,一旦運動結束,能量會迅速消散。“時代力量”這種利用學運成立的政黨,能否找到比較穩定的支持基礎,完成由運動型政黨向動員型政黨轉型,決定了該黨的未來發展前景。
從靜態的角度來看,第三勢力的生存空間還是相對狹小。如果目前兩個大黨主導的競爭格局不改變,第三勢力的生存空間也不會有太大改變。易言之,現在的第三勢力只能在兩個大黨競爭的邊緣地帶尋求生存與發展,但對於兩個大黨控制的基本支持者板塊還不具備較強的侵蝕能力。從政黨訴求上來說,第三勢力很難與兩個大黨進行區隔,即便如不久前勢頭很盛的“時代力量”,在政治訴求上與民進黨進行區隔也是較為困難的事情。以“白色力量”為標誌的柯文哲,其實也無法擺脫與民進黨合作及對抗國民黨的民間想像。從這個意義上說,目前的第三勢力對兩個主要大黨具有依附性與從屬性,要想體現自己的自主性,依然路途遙遠。
三、政治生態變化與第三勢力的未來
既然第三勢力的出現是政治生態結構變化的結果,第三勢力的發展自然與政治生態及政治結構的走向密切相關。從結構趨勢上來看,未來政黨結構以及觀念結構等社會結構變化之後,第三勢力的生存空間及基本樣貌也會發生較大變化。概而言之,目前來看影響第三勢力未來發展的基本維度主要有政黨結構的變化、社會觀念結構的變化、第三勢力自身相應的適應性調整等幾個方面。
學界在討論台灣的政黨制度時往往認為已經形成了“兩黨制”,不過筆者認為這個問題應該進行深入討論,目前難說台灣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兩黨制”結構。從現時態的角度來看,國民黨與民進黨似乎已經形成了比較均衡的兩黨制架構,但如果從歷史時態的角度來看,會發現這種結構的穩定性很值得懷疑。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所謂“藍消綠漲”(這裡的“藍”、“綠”分別指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政治支持)就是較為明顯的表徵。在討論台灣的兩黨制時,“藍消綠漲”的趨勢是一個核心點,如果這種趨勢一直持續下去,現有結構的崩潰不過是時間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的“以國、民為主體的兩黨制”不過是在不長的一時間段內達到了相對均衡,但不意味著這種均衡可以長時間維持下去。另外,從台灣的制度結構來看,確實有可能是傾向於兩黨制(兩黨制的形成過程比較複雜,制度設計不過是導致這種政黨制度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已),但這種兩黨制中的“兩黨”卻不一定是目前的兩個主要政黨。也就是說,所謂的兩黨制中的“兩黨”其實是動態的概念。從現實的政治發展來看,台灣島內政黨生態結構正在逐步累積質變的能量,政黨生態根本性翻轉的節點正在快速逼近。政黨生態結構的改變意味著第三勢力有其擴張政治版圖的可能性。
政黨政治生態改變的一個重要表徵在於,國民黨在民進黨追殺下生存環境日益艱難,該黨持續萎縮的趨勢並沒有根本性改變。自吳敦義擔任黨主席以來,國民黨無論在世代交替、論述更新、動員系統重建等方面均無大的建樹。如果國民黨這種萎縮的趨勢不改變,未來台灣的政黨制度將發生結構性改變。同時,民進黨在兩岸論述、島內發展等問題上困境日益明顯,政黨支持度持續走低,進一步強化了政黨制度結構性變化的可能性。這種結構性改變將是第三勢力發展的重大契機。一個大黨持續萎縮釋放出來的政治空間與均衡態中大黨競爭釋放出的邊緣性空間顯然不可同日而語,第三勢力完全有可能在這種劇烈變化的結構中擴大自己的發展空間,成為較為穩定的政治勢力。
社會觀念結構變化是影響第三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但一直沒有被放到比較顯著的位置上去討論。一個政治勢力如果要形成比較穩定的發展趨勢,一定要有比較穩定的思想和論述作為支撐,否則的話註定只能是曇花一現。也就是說,政治勢力要有適應社會訴求的穩定性論述,才能有效動員民眾和凝聚內部共識。從這個角度上說,台灣島內大部分的第三勢力,包括剛成立不久的“時代力量”,在這方面都相當欠缺,恐怕發展前景很難看好。社會觀念變化是一個長期和緩慢的發展過程,其變化往往難以被立即察知,但是其累加性影響卻是深遠的。社會觀念結構的變遷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的推動:一是社會建構,一是生活經驗。社會建構係指政治勢力通過話語重置、觀念營造等方面的系統建構,全面改造社會觀念系統,這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生活經驗影響社會觀念則是自下而上的過程,即民眾對社會問題的看法不斷聚合,逐步形成新的觀念,緩慢推動社會認知結構的改變。上述兩個方面有時候是統一的,但在相當多的時候卻未必統一。以較長的時間段觀察,自下而上的觀念變化對整個社會觀念系統走向具有決定性影響。
台灣島內社會觀念近幾年出現了兩個較為顯著的變化。其一是對於政黨對立以及惡鬥的否棄。台灣政黨惡鬥是在所謂“民主化”過程中展開的,這一過程的實質在於改變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政治與社會資源配置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受反對運動浸染的“鬥爭”思維逐步成長,與民主化進程如影隨形。隨著國民黨的萎縮以及傳統資源壟斷格局被逐步打破,這種惡鬥的觀念逐漸失去了承載其運轉的物質基礎,台灣民間出現的“小確幸”等觀念與此不無關係,這背後其實潛藏著對政治生態模式改革的訴求。社會觀念變化的另外一個特徵是對兩岸關係的認知變化。台灣不管誰上台,都無法擺脫與大陸打交道的問題。如何處理好兩岸關係是民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作為執政黨當然無法迴避。島內兩岸關係認知經過長期發展已經逐步擺脫傳統的對抗性思維模式,追求和平發展及兩岸共贏成為民眾的基本認知。上述變化意味著著眼於社會治理與社會發展並要求處理好兩岸關係的思潮已經形成。這種思潮一定會找到承載自身理念的物質力量。如果國民黨無法佔領兩岸議題的制高點,一定會出現替代性力量填補這個空間。
在動態視角下,第三勢力本身也會發生相應變化,其中較為合邏輯的變化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治訴求或者政治理念會有比較大的調整。如何以較為合理的方式處理島內發展以及兩岸問題,是第三勢力形成獨立論述的重要契機。在目前民進黨對兩岸政策採取迴避策略、而國民黨兩岸論述轉向模糊的情況下,在兩岸議題上已經出現了某種程度的論述真空。如果有政治力量能夠填補這個空間,結合島內政治與社會發展訴求,提出符合大部分民眾心理的兩岸論述,政治版圖擴張是可以預期的。從第三勢力的情況來看,以柯文哲為代表的“白色力量”具有一定的潛力。
二、第三勢力內部會出現分化,意識形態之間的衝突會逐步加劇。隨著部分“非國非民”政治勢力的發展,部分持有極端意識形態的政治勢力將會被邊緣化。最後的結果,一部分意識形態色彩比較強的政治勢力會選擇歸隊,如“台聯黨”可能會選擇回歸民進黨陣營,而一部分論述不清晰的政治勢力,如“時代力量”和親民黨,可能會逐步萎縮。
三、隨著第三勢力政治空間的擴大,出於選舉利益的考慮,經過論述調整以後,第三勢力之間的聯合將會加強,可能會以其中一個比較強的政治勢力為中心展開政治整合。政治利益的推動將遠超意識形態產生的推力,成為第三勢力整合的重要內生動力。當然,具體的整合形式為何,是通過策略聯盟或是形成獨立的政黨,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後續發展還有待觀察。
四、結語
第三勢力的出現是台灣政治生態持續轉變的結果,同時也反映了政治結構變化的基本趨勢。一般來說,新政治力量的出現反映出原有政治板塊出現裂痕,而這種裂痕的出現多由社會變遷所推動。如果從更長的時間段觀察,如當年台灣社會出現黨外勢力一樣,第三勢力的出現事實上是台灣政治結構持續轉型的外化形式,其背後反映出台灣社會治理觀念以及政治觀念都在發生緩慢變化。這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對立的政治觀念日益失去市場;二是島內政治觀念多元化特徵日益明顯,社會議題引發的觀念裂解仍在持續推進。這種變化未來仍會持續相當長時間,這是第三勢力可以存在的客觀基礎。當然,這個過程並非直線推進,中間可能出現反復,但整體趨勢大致是確定的。
第三勢力的發展取決於未來政治生態結構變化的情況。一方面,政治生態的變化會釋出部分政治空間,推動第三勢力自身的蛻變及內部整合;另一方面,第三勢力內部發展的程度也不會相同,誰能把握住民意變化及島內主流訴求的發展方向,則發展速度會加快,政治版圖不斷擴張,進而主導第三勢力的整合。島內以選舉制度為核心的制度設計也會在客觀上推動這一進程的實現。不過,從邏輯上說,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不確定性,台灣社會的結構性變化只是為第三勢力的發展創造了較大的可能性,至於後續的發展,會受到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具有多種可能的演進路徑。特別是一些無法預測的“黑天鵝事件”,極有可能對第三勢力的整體發展趨勢產生重大影響,甚至可能改變趨勢發展的方向。以此言之,關於第三勢力的討論提供了一個審視台灣政治生態變化及結構嬗變的可能視角,至於未來的具體發展進程,需要持續觀察。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4月號,總第24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