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情感融合是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潤滑劑 |
中評社╱題:新形勢下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思考 作者:王治國(北京),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政治室副主任
2014年底“九合一”選舉,認同“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國民黨遭遇“崩盤式潰敗”,民進黨上升勢頭進一步增強,2016年“台獨”政權重新執政的可能性大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面臨的風險增大。這是兩岸關係經歷“反服貿運動”的震蕩和波折後,面臨的更大挑戰與考驗。對此,筆者認為當前所面臨的不利形勢不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路線的失敗,而是兩岸關係在和平發展初級階段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結果。這顯示兩岸關係發展正“由易到難”,開始觸及雙方核心利益,而兩岸在“是否要走向統一”這一關鍵問題上的矛盾與分歧越來越制約兩岸關係的健康發展。未來大陸應更具戰略自信,堅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繼續為和平統一創造條件,不要因遭遇一些波折而“慌了手腳、亂了分寸”。
應堅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自信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路線是經過實踐嚴格檢驗的正確道路,也是未來推進兩岸關係發展的務實選擇。從戰略層面、政策層面及現實層面看,大陸都不應中途易轍。
(一)和平發展路線是大陸未來推進兩岸關係發展的務實選擇
台灣問題在本質上是中國大陸、美國、台灣三方力量的較量。60多年來大陸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持續明顯增強,使中美台三方力量對比一直朝有利於大陸的方向發展,特別是2008年兩岸關係步入和平發展軌道後,大陸的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逐漸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因素。在未來較長時期內大陸綜合實力仍會繼續增強,但很難達到可單獨決定兩岸關係發展的地步,兩岸關係未來發展仍無法擺脫中、美、台“大三角”戰略格局的制約和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方向、步驟、速度等仍是三方力量相互牽制和博弈的結果,而這種狀況會貫穿國家尚未統一前兩岸關係發展的整個過程,並有可能延續到實現完全統一之後。因此大陸在制定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方針政策時,需要考慮美國和台灣的立場和看法。
從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看,美國一方面對台海穩定仍有戰略需求,但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兩岸走得過快過近影響其在亞太的地位和利益。島內無論藍綠政黨還是多數民眾都希望享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的紅利,但對兩岸統一分別持“疑慮、恐懼、反對”的立場。因此未來在兩岸關係尚不具備條件實現統一的情況下,和平發展路線仍是大陸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務實選擇,其不僅是中、美、台三方可接受的最大公約數,而且符合大陸現實國情及國家發展戰略,有利於為和平統一創造更充分條件。
(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進入“促統”與“拒統”角力的關鍵期,更應堅定和平發展路線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路線自2006年前後正式確立以來,先後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和平發展路線剛剛形成至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前。主要面對的是陳水扁連任後日益緊張的台海局勢,以及由此引發的是反對與遏制“台獨”勢力及其活動的激烈鬥爭。在此階段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是“台獨”與“反獨”的角力。第二時期是2008年5月至2014年初。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關係發展的障礙大大減少,兩岸關係發展的主軸也由“反獨”轉為發展與改善兩岸關係。在此階段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是“改善”與“反對改善”的角力。第三時期是2014年“反服貿運動”至今。兩岸關係經過幾年快速發展後,一些易做好做的部分已基本完成,兩岸關係發展正“由易到難”,開始觸及雙方核心利益,並越來越聚焦於“兩岸是否要走向統一”這一關鍵問題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由第一時期的“反獨”,經過第二時期的“改善”,邁向第三時期的“是否轉向統一”。此階段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是“促統”與“拒統”的角力。
“促統”與“拒統”矛盾是兩岸關係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並於近幾年逐步突顯並成為主要矛盾的,主要包括三方面原因:
一是歷史認知出現分隔。這是“促統”與“拒統”矛盾長期存在的歷史原因。自1895年被日本侵佔,島內民眾近代以來的歷史經歷與記憶與大陸出現明顯分隔,對所謂“皇民”、“兩蔣”、“共匪”、“國軍”等帶有歷史記號的稱呼有不同的認知和情感。特別是李登輝和陳水扁長達20年“去中國化”和“台獨”施政影響,更使島內相當多民眾長期以來對大陸存有偏見、誤解和敵視,擔心兩岸關係發展會損害其利益。
二是政治關係定位不明。兩岸關係雖已步入和平發展階段,但由於馬英九當局對兩岸政治商談顧慮重重,再加上島內反對勢力及美日等國際勢力的牽制,致使島內社會至今尚未擺脫傳統冷戰思維的主導,對兩岸政治關係缺乏明確定位,無法區分大陸究竟是敵是友。這也是島內民眾雖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但同時“台灣主體意識”甚至“分離意識”不斷上升的原因。
三是經濟發展不均衡。近年來島內社會薪資停滯、貧富差距拉大,民眾相對剝奪感強烈。島內社會發展的“慢”、“冷”與兩岸關係發展的“快”、“熱”形成鮮明對比,使那些無法享有兩岸關係發展成果的島內民眾的“不滿、不安、不平衡”情緒強烈,並在民進黨等“台獨”勢力刻意誤導和煽動下,逐漸轉化為對兩岸關係發展的“焦慮、擔心、疑懼”心態。此外,還有國際民權運動興起的刺激,包括佔領華爾街、蘇格蘭公投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促統”與“拒統”矛盾上升的趨勢下,島內“台獨運動”也出現了變異,形成“新型台獨運動”。這種“台獨”不同於陳水扁執政時期以“衝撞兩岸關係紅線”為特徵的“硬台獨”,而是以“中華民國”、“台灣主體意識”、“支持兩岸交流”等柔性外衣包裝的新式“軟台獨”,對島內民眾更有欺騙性和蠱惑性。
但是,無論“促統”與“拒統”矛盾的上升還是“新型台獨運動”的興起都無法改變兩岸綜合實力對比“陸強台弱”的趨勢,特別是島內藍綠惡鬥持續延宕服貿協議等,勢必影響兩岸ECFA後續商談乃至台加入TPP、RCEP的進程,使台灣經濟更加邊緣化,進而在未來幾年進一步拉大兩岸實力差距。時間是站在大陸一邊,隨著時間的推移,將不斷強化大陸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的主導地位,而台灣手中的籌碼將越來越少。因此面對未來幾年兩岸關係發展可能遭遇的不利和不確定形勢,大陸沒有必要悲觀,應更具信心和耐心,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