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看,馬英九的政治理念過於西化,在國民黨內和台灣社會水土不服。另方面,本來眾望所歸的某黨主席,個人算計一時超越黨派利益,在2016年大選問題上沒有及時承擔起應有的責任,缺乏對國家民族以及政黨利益負責任的態度,威信大降;重要的是造成2016年“總統”候選人洪秀柱社會影響力有限、黨內四面掣肘,一直面對內部“換柱”的挑戰,內外兩線作戰,無法成為領導核心。後強行操作“換柱”,幕後運作色彩濃厚,個人利益算計過多,政治誠信受到質疑,即便如願以償,但這種做派對國民黨的團結和領導層威信形成長期傷害至今。
第四,組織文化保守落後
國民黨的問題,實質是“黨建”出了問題。國民黨的內部組織文化,形成於建黨早期,至今沒有脫胎換骨。其基本特點是服從領袖、論資排輩、密室操作、山頭林立、政商密切、黨政關係一體、政策循規蹈矩。國民黨作為島內社會的右翼政黨,在經濟狀況差的今天,本來更適合其穩定政權。這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普遍規律。但是,歷任領導人都沒有能力打破國民黨既有利益格局,反而使之越加牢固;政商背景複雜、政治格調不高的人士,則難以服眾。在內部固有利益格局牢不可破、外部政商關係錯綜複雜的格局中,黨內新生力量缺乏上升空間,新鮮血液不足以補充舊的肌體,組織文化成為國民黨的致命弱點。
目前,在國民黨內,高層位置大多被李登輝時代培養的60歲左右的人士把持,國民黨沒有充分利用8年執政的有利條件,培養起強大接班人團隊,反而把最適合培養人才的許多重要機會給了領導人個人欣賞但不為國民黨內多數、台灣社會主流所容的人士,甚至還給了綠色背景人士。國民黨中上層青黃不接,新秀鳳毛麟角,四、五十歲中生代仍在掙扎求出頭。而勢單力薄、社會影響有限的洪秀柱“弄假成真”,一度意外成為國民黨2016年大選候選人,即是國民黨不善培養新血的結果。
第五,社會新興政治力量挖角蠶食
由於選民逐漸厭惡藍綠惡鬥的政治格局,中間選民逐步增多,以近年來一系列重要“社會運動”為標誌,島內新興政治勢力逐步興起。目前這種勢力雖一時尚不會擺脫藍綠鬥爭的基本框架,選舉關鍵時刻可能各自歸隊兩大陣營。但從大趨勢看,只要國民黨、民進黨不改變既有尖銳對立思維和政治運作模式、“為反對而反對”仍然盛行,該勢力壯大將有必然性。目前柯文哲為代表的所謂“白色力量”、宋楚瑜參選所激發的反國民黨勢力,是新興勢力興起的重要表現。但該勢力現有選票多來自藍營和中間選民,即國民黨的傳統地盤,對國民黨相對不利。
第六,大陸因素被島內社會有所消化
島內民眾對大陸因素的認知主要有二:一是台灣經濟發展離不開,二是台灣安全穩定最大威脅。他們普遍對民族大義、統一的必然性缺乏認識;對民進黨上台會“地動山搖”缺乏應有警覺;對於來自大陸的利多缺乏感恩,反而認為“理所當然”。特別是對民進黨和蔡英文兩岸政策主張的欺騙性認識不清,多認為蔡英文不會強力挑戰大陸,民進黨上台兩岸關係不會生變。因此,國民黨的大陸政策王牌,效應有所降低。
但也要看到,島內多數民眾對國民黨大陸政策優於民進黨、不願看到兩岸關係生變、希望來自大陸的利多持續維持下去的基本共識未變,大陸因素仍是國民黨和“反獨”勢力生存發展的有力因素。一旦島內民眾認識到民進黨上台導致兩岸關係“地動山搖”,國民黨的優勢就會發揮出來。這一點,短期內不會改變。
結論:國民黨的出路在於在“反獨促統”上發揮更大作用
從歷史看,國民黨是有能力完成階段性歷史任務的政黨,在重要關頭只要大勢所趨、有關方面引導配合得當,可以在推進歷史進步上做出一定貢獻。如在大陸時期的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到逃台以來遏制“台獨”、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等。但另一方面,國民黨在階級、利益、組織、思想等方面固有的局限性,決定了其只要不做根本性改革,不會成為持久地代表進步勢力與方向的政黨,越是作為靠利益而非理念集合、依權益而非理想維繫的政黨,在進步的道路上能夠前進的程度越是有限。近代中國歷史的每一次重大變局中,國民黨的表現都表明其不是徹底的革命政黨。在當前形勢下,國民黨如果不改變自身的劣根性,尤其是以對“台獨”的妥協退讓求活路,就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
兩岸關係的分裂狀況、島內民眾國家民族觀念的混亂,與國民黨長期實行的“反共拒統”政策和教育息息相關,國民黨在島內的困境也是國民黨自己造成的。2000年,台灣選民因為國民黨腐敗,從組織上厭惡國民黨。2016年選舉失敗,則意味著島內選民從思想路線上與國民黨暫時拉開距離。但是,國民黨的衰敗不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國家和平統一進程的挫敗。兩岸關係的主動權掌握在中國人民手中、兩岸關係大勢對民族復興和國家統一有利的大格局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只有能夠洞察未來、把握未來的政黨,才有光明前途。願國民黨諸君深思對國民黨衰敗原因的再思考及建言。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3月號,總第23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