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示意圖: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農業投入品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置機制。 |
中評社北京5月10日電/編者按:化肥農藥過量、畜禽糞便遍地,日益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威脅著農村生態、農民生活,制約著農業可持續發展。攻堅農村面源污染,迫切需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既要不欠生態新賬,還要逐步還舊賬,難題咋解?浙江省探索農業發展“三個循環”作出有益嘗試,值得借鑒。
《人民日報》報道,這是環境倒逼的轉型:人均耕地只有0.5畝,資源短缺和生態約束兩道“緊箍咒”制約下,如何發展高效農業、生態農業?
這是百姓對“兩美農業”的呼聲:垃圾堆裡能生產出放心農產品嗎?惟其淨土,方能潔食,生態農業與田園之美相輔相成。
這是生態文明理念下的先行先試:“作為全國首個與農業部共同建設、整省推進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浙江計劃用3年時間,全面推進‘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實現,形成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體系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省農業廳廳長史濟錫表示。
1.養殖廢棄物如何消化?
病死豬無害化處理,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創新生態養殖模式
衢州,是浙江的農業大市、養殖大市,也是浙江重要的生態屏障。養殖污染一直是困擾當地的一大頑疾。
龍游縣生豬養殖大戶謝友誠坦言,養殖場一年出欄生豬1.7萬頭,病死率有時達10%—15%,一年要處理近2000頭病死豬。怎麼處理?“以前就是挖個大坑埋掉,平均兩三個月就要挖個坑。不光氣味難聞,還容易傳染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