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24日電/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飯碗。全國“必須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綫”,人均耕地面積只有全國平均水平36%的浙江,如何完成這一艱巨任務?
浙江日報報道,在第26個全國土地日前夕,記者從浙江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保護耕地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浙江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通過一系列組合拳,保護著寸土寸金,給子孫留下萬頃良田、留下發展空間。
劃定永久基本農田
以管控促保護
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建起一道防止濫占耕地的“防火墻”,是耕地保護組合拳的首要一招。從2015年開始,浙江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大批優質耕地被劃入此列,實行永久保護,嚴禁建設占用。對於位於城鎮周邊、交通沿綫的優質耕地,被優先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先劃周邊、沿綫的目的,意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完善時,以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綫為基准,確定城市建設擴展邊界和生態保護紅綫。到2015年底,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嘉興、紹興、台州6個重點城市周邊的永久基本農田,已通過國土資源部審核。
而要被劃入永久基本農田的“示範區”,則有更為嚴苛的標准:除了優質耕地這個基礎條件,還要求是土地集中連片、耕地質量良好、適合規模經營和機械化耕作的平原優質耕地。簡單說,“示範區”裡,是浙江最好的土地。
經過一年多時間,這項工作已經基本完成。據統計,全省劃定永久基本農田2566萬畝,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示範區1002萬畝。
被劃定的土地,將實行最嚴格的永久性保護。在先行先試縣臨安,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後,其所屬的鎮街、村等集體經濟組織就是主要保護責任主體,要簽訂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協議,編制永久基本農田分布圖,設立統一、規範的永久基本農田示範區保護標識牌,向社會公示,讓農戶知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