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8日電/《人民日報》編者按:2014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新高考改革大幕由此拉開,上海、浙江成為改革試點。半年多來,兩地改革亮點頻出,不再劃分文理科,部分科目有兩次考試機會,除了語文、數學、外語這3科外,考生可自選3門科目參加考試,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區別……在上海,高考分數高低,不再是唯一標准;在浙江,考生和高校被賦予更多的自主權。
讓我們聚焦上海、浙江,看看站在改革潮頭的兩個“特區”,高考改革情況究竟如何,遇到了哪些問題,有哪些做法和經驗值得借鑒。
上海高考改革
統考“套餐”變選考“自助餐”
更多博物館、科普館、圖書館設立教育專員,規劃開發社會實踐課程;街道建起學生社區實踐指導站,給高中生提供志願服務崗位……這是在上海新高考方案公布後,出現的一些有趣變化。
按照上海高考新政,從2014年入學的高一開始,高中生將需完成不少於90天的社會實踐,作為綜合素質評定一項重要內容。這意味著,3年後的高招中,分數不再是唯一標准,公益意識、社會服務精神、實踐能力等將成為青少年成長的“關鍵詞”。
從分數到更全面的人
上海高考新政的核心內容,是高校在滬招生將依據統一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新考試方案簡稱“3+3”:第一個“3”,是語、數、外;第二個“3”,是學生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命科學6門科目中自選3科,在完成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合格性考試後,參加其等級性考試獲得的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