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甸甸的稻穗伏地會發芽。去年董紅專200多噸早稻因此沒能及時收割,損失慘重。今年,來自遼寧沈陽的收割機手們,熟練地收割著倒伏水稻,先進的技術為農民們挽回了不少損失。 |
對於這隊東北農機手們來說,最大的難題其實還是南北氣候的差別。南方夏季悶熱潮濕,戶外工作“壓力山大”。正從農機駕駛室出來的靳欣,脖子上搭著條毛巾,一擰,全是水。“我們那會兒剛來的時候,有幾個人都中暑了。太熱了,站那兒不動都出汗。”他還悄悄告訴記者“衢州人的口味太辣了,剛開始還真不適應。”
這些問題董紅專都考慮過,剛到浙江的時候並沒有直接就讓他們下地幹活。帶著他們在杭州城里玩一兩天,希望他們盡快適應南方的天氣。下地幹活時,實在太熱了就讓他們休息,以防中暑,還常備了一些消暑的藥。他還要求廚師認真研究東北人的口味,盡量接近他們飲食習慣。照顧好他們不光是為了能更好地幹活,還因為他們大老遠來,都算是客。其實他們也就是那麼一兩天的適應過程,東北莊稼漢的體格杠杠的,根本沒耽誤工期。
東北農機隊中年齡最大的吳國昌師傅忙完了手里的活,站在田邊認真地打量著收割完直接倒在田里的秸秆。發現記者在關注他,他笑著告訴記者,對於他來說這次來龍游幹活不僅是為了賺錢,他還想學些技術。吳師傅說:“我們那邊犁完地,還要把秸秆往外撈。現在國家也不讓燒了,說破壞環境。撈出來的秸秆就扔地上,沒有用啊。這邊犁地的時候直接放田里了,就成肥料了。”
據龍游農業部門介紹,吳師傅所說的技術就是龍游縣現在提倡的“秸秆還田”,是將收完糧後沒用的秸秆打碎,直接漚在田里成為下一季耕種的肥料。但以於東北來說,常年溫度偏低,田里的秸秆不易腐爛發酵,這個方法在東北實施還有些難點。農業部門也在研究適合東北天氣的催化劑,從而幫東北兄弟解決問題。
在董紅專看來,此次北“力”南調不僅是勞動力的交換,同時還是一次耕種技術的交流。在浙江大面積耕種才剛剛開始,有很多困惑和困難需要東北老大哥們出招和支援。這次夏收夏種結束後,明年的“雙夏”時節他們還會如約來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