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路并不好走。浦江縣人均林地面積不到3畝,以往,工商資本涉足林業發展,一次性支付每畝1000元就能獲得50年經營權,這之後的利益與林農無關,香榧投資動輒數十年,其後收益又能持續多年,這樣的矛盾,阻礙著浦江的林地流轉和林業的規模化經營。
要想引進工商資本投資林業經營,就必須兼顧林農的利益。2012年,浦江全面啓動林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創造性地提出“保底+分紅”的新模式,以林地為股權,林農做股東,進行收益分紅。以50年為期限測算,每畝林地的收益要比先前的一次性流轉增加近50倍。
2012年9月,在虞宅鄉橋頭村,全村97戶林農全部參股,建起當地第一家林地股份合作社,而朱筱洪的“馬嶺”通過公開投標,和林農成為利益共同體,村民們不光獲得了流轉收益,還留在朱筱洪的企業里打工,曾經荒蕪的山林重複生機,改革的號角也愈發響亮。
經營權證的到來,將為朱筱洪進一步破解資金難題。“現在,我流轉的林地大概有4000畝,其中還有1600多畝是在‘四權合一’之後流轉的,沒有林權證,還不能貸款。”他說。這幾年,他陸續投資五千多萬元,其中兩千多萬元的貸款來自先前流轉的一些有林權證的林地,“明年,我就有1000多畝香榧要掛果了,等經營權證到手,我還想繼續往炒制幹果和制作精油的方向做一些業務拓展。”
目前,在橋頭村林地股份合作社的示範帶動下,浦江縣已組建22家林地股份合作社,入股農戶3000餘戶,流轉林地1.9萬餘畝,吸引工商資本6億餘元,成為全國成立林地股份合作社最多的縣。
眼下,浦江縣已著手發放林地經營權流轉證,這讓朱筱洪們更為振奮。而在先行先試的龍泉,林農的收益也切切實實發生了變化。據統計,龍泉市辦理經營權證的林農要比沒有辦理的林農的流轉收益高出20%左右。
“這份收益上的變化,實際上正是林業生產經營方式上的變化帶來的。”龍泉市林業局林權管理中心主任童紅衛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