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掛牌至今,這裡的營收、稅收和創業人才聚集年均增幅分別達到70%、60%、40%。”餘杭區委常委、未來科技城管委會主任沈文南說,截至目前,這裡已累計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1300餘名,其中“國千”83名,“省千”89名。“優美的環境、宜人的生活、貼心的服務是人才得以集聚的核心競爭力。”
“三生融合、四宜兼具”,杭州迎來倒U拐點
2009年以來,杭州市GDP增幅一直逡巡在全國19個副省級城市的後端甚至墊底,GDP總量也低於華南的廣州、深圳,中西部的武漢、成都和同處華東的蘇州。一度有人下過“杭州經濟不行了”的論斷。
“彼時,武漢和成都快速趕超杭州,在要不要全盤複制、能不能全盤複制的大討論中,杭州市委、市政府統一了思想:杭州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應憑借先發優勢,率先走出一條綠色GDP之路。”杭州市市長張鴻銘說。
淘汰落後產能,落實杭鋼、杭州棉紡廠等勞動密集度高、經濟附加值低、環境污染嚴重企業的關停和搬遷。免費開放西湖,打造運河沿岸風情帶和“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建設半山國家森林公園,將昔日豬糞遍地、污水橫流的西溪棚戶區改造成中國首個城市濕地公園。將“治水、治氣、治廢、治堵”“四治”作為政府最大的民生工程,修復因經濟發展和人為活動破壞的環境。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將生產美、生態美、生活美寫入市委文件,成為城市發展和建設的最高標準……
經過持續多年的努力,杭州已初步形成先生態、再生活、後生產,宜居、宜業、宜文、宜游的“三生融合、四宜兼具”城市發展架構。
在環境經濟學中,有一個著名的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理論,經濟發展初期,環境質量隨著經濟增長而不斷下降;到一定臨界點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的對衝關係會出現反轉。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趙一德說,在杭州,生產和生態之間的關係已由過去的互為制約、此消彼長變為如今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環境對經濟的正向促進作用正逐步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