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田野新經濟 浙江家庭農場春正好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3-28 18:26:48


張雪其(左一)正在麥地裡撒肥料。
 
  “保守”創業者 上馬大項目

  “喂!張科長啊,烘幹中心的土地什麼時候能批下來?”路過鎮上合作社的糧食烘幹中心,里頭的烘幹機轟轟作響,張雪其心里癢癢的,隨手拿起手機給鎮上農業發展局的科長張在良打了個電話。

  一年之計在於春。今年春天,除了一貫的備農資、開耕地,張雪其正加緊為自己的家庭農場謀劃一個烘幹中心。別看這事兒不大,可對於向來“保守”的他而言,可謂是下了個了不得的決心。

  為什麼說他“保守”?從過去的種糧大戶變身為平湖市新埭鎮舒其家庭農場的“農場主”,如今,45歲的張雪其有著近2000畝土地,規模可算不小,而他一度對“時髦”的家庭農場不感冒。

  “家里有多少農機?”“就一台拖拉機,一台收割機,農忙的時候去租農機用,自己買太下成本,買兩台是為了應應急。”“農場里建大棚了嗎?”“沒建,投入太大有風險,管大棚人力成本也大,一個人工一年就要三四萬元,這錢我自己就賺了嘛。”採訪中,成本是他最常掛在嘴邊的字眼,在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攀上新台階的當下,這番老實巴交的農家人打算,總讓人覺得有些“過時”。

  深知“粒粒皆辛苦”的張雪其還有一套他自己的風險配置理論。“1500多畝地是水稻加小麥的輪作模式,雖然種糧食收益一般,但是很穩定,不用怎麼擔心虧本。剩下的300多畝地輪著種毛豆和慈姑這樣的經濟作物,一年光慈姑就能有每畝1300元的淨利潤,這麼一搭配,每年能有幾十萬元的利潤。”這是張雪其的盤算。

  然而,去年水稻收成時的連綿陰雨卻打破了張雪其這套風險理論,讓這個“保守”的家庭農場主改變了想法。“去年收稻子的時候,我每天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好不容易把浸在地里的稻子搶收上來了,可是鎮里的烘幹機不夠用,排隊等烘幹等得心焦,一等二等就爛了!”本以為穩定的糧食收成誰曾想損失慘重,現在回憶起來,張雪其的言語間還滿是心疼,也正是這次心疼,讓這個怕風險的“保守”農場主下定了決心。

  “我讓鎮里幫忙算了一筆賬,建廠房、買烘幹機、配農用車、雇幾個人,少說也要200萬元。”張雪其掰著手指給記者規劃開了,估摸著到了八月份自家的烘幹中心就能建成,到時候,不僅自己的上千畝糧食不會再有“等不起”的顧慮,還能把周邊農戶的烘幹生意做起來。“這方面有了保障,有機會我還想再去流轉點土地過來,擴大農場規模。”張雪其說。

  “投入這麼大,這回不怕風險了?”張雪其笑了笑告訴記者,過去對農機推廣沒有切身感受,現在才明白,如果一直被動地看天吃飯,無論如何小心規避、降低成本,風險還是會找上門來,倒不如下定決心主動求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