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將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層供銷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行業協會、為農服務組織、涉農企業事業單位等資源整合在一起,破解農業生產經營中的“低、小、散”問題才具有更多可能性。
但是落腳到每個縣市,農業發展的環境和基礎並不一樣,如何讓“農合聯”真正落地?臨安市和淳安縣採取了“因地制宜”的方式,來搭建“農合聯”的組織框架。比如淳安縣依托縣供銷社在千島湖、汾口、威坪等6個片區相對完善的網點基礎,組建了6個片區的“農合聯”,片區“農合聯”以上是縣“農合聯”。而臨安市則不同於淳安縣,是直接構建了市、鎮街兩級“農合聯”組織體系。
除了這樣的“因地制宜”外,臨安市和淳安縣也有一個鮮明的共同點:充分發揮供銷社的作用,與供銷社綜合改革相結合。兩地“農合聯”的執行委員會都依托供銷社管理機構組建,內設合作經濟發展部、生產技術服務部、供銷合作部、信用保險合作部等不同部門,對接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供銷、金融等不同需求。
“三位一體”充實“農合聯”肌體
臨安市、淳安縣“農合聯”組建完成,相當於骨架已經形成。之後的關鍵在於如何提供服務,如何讓農合聯的肌體更加強健和豐滿。根據“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的頂層設計要求,臨安市和淳安縣也將展開各自的探索,基層農戶都對“農合聯”充滿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