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起,浙江省實施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制度,校長在同一學校連續任職達到10年、教師在同一學校連續任教達到12年,納入交流對象範圍。在農村任教的教師,在津貼、培訓、職稱評審上享受優惠條件。實施第一年,交流人數接近1萬人。
嘉善五中是一所農村學校,多年來一直沒有名師。嘉興市數學學科帶頭人楊曉霞由嘉善一中交流到該校後,第一個學期就上了17節公開示範課。“鮎魚效應”迅速激發了全校教師對教學的思考與研究。隨後,嘉善五中有3人被評為縣學科帶頭人。這一切,最終受益的是當地的孩子,他們在家門口就能聽到全縣最好的數學課。
剛性的“零擇校”和柔性的“城鄉教師交流”,重新調整教育資源配置。2015年,浙江所有縣(市、區)全部達到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標準,居全國前列。
教育改革領跑全國
去年9月開學時,台州市橫湖小學五年級學生馬麥莎,突然覺得上課和以前不一樣了:作文課不再是寫作文,變成了說作文;數學課不再只是公式和計算,而是自由討論“1億有多大”。有意思的課程還有很多,孩子們越來越期待這種新鮮的課程。
放在幾年前,學生們可沒有那麼多“選擇”。在高考“指揮棒”作用下,所有學校幾乎學一樣的科目、上一樣的課程。應試,是學生的唯一選擇。
浙江,決定作出改變。
改革的第一“刀”,選在難度最大的高中。2012年起,高中必修課學分從116分減至96分,選修課學分從28分增至48分。同時實行“走班制”,學生不僅選課程,還可以自主選擇班級,“一位學生一張課表”成為常態。之後,類似的改革也在中等職業學校和義務教育學校中推行。
在今日的浙江,擁有上百門選修課程的學校俯拾皆是。一些高中因地制宜,開出了極具地方特色的青瓷、木雕等課程,還有的農村學校甚至開出了3D打印、機器人等前沿課程。
課程改革相對容易,那麼,高考呢?也得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