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4日電/“您好,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繳費需要提供身份證和戶口簿,請填個表格。”9月11日上午,海寧市海洲街道東長社區網格長蔣華平坐在社區一站式服務窗口迎接居民辦事;下午,他又走進網格,看望低保戶潘鬆林,詢問老人近況並做好記錄。
這是蔣華平日常的一天。今年以來,海寧全面推行“全崗通”機制,要求全市村(社區)工作者突破條線壁壘,既要當崗位上的“全科醫生”,又要做百姓身邊的“貼心人”。如今,海寧近千名村社工作者人均每年要“擠”出200天時間走訪群眾,幫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
推行“全崗通”前,海寧很多村(社區)服務大廳裡都有七八名工作者,每人各自負責一項或幾項工作,其他的業務不太熟悉。一旦有人缺位,來辦理相應業務的居民就得空跑一趟。“探索‘全崗通’制度,可以有效激活基層工作,讓大家提升能力,更好地服務群眾。”海寧市委組織部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東長社區,原先社區服務大廳有8個窗口,分別負責社保、計生、婦女、民政、綜治等事務。如今窗口減到兩個,每天輪流安排兩名“全能社工”值崗,其他社工則專心走家入戶。
窗口減少,意味著村社幹部要從“單面型”轉為“全能型”,要求更高了。海寧市一方面明確服務項目清單,結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公開11大類、51個小項的“全崗通”業務服務(代辦)事項明細,並加強對社區工作者的培訓;同時,強化督查考核機制,邀請紀委參與,健全問責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