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委曾銘宗。(中評社 倪鴻祥攝) |
中評社台北2月3日電(記者 倪鴻祥)針對鴻海集團分拆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簡稱FII)赴上海掛牌,另傳出不少台企也選擇到大陸上市股票。曾任馬政府金管會主委的國民黨“立委”曾銘宗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這情況與政治面較無相關,因為相較起來,台股的本益比較低,讓台灣變成了推手,主要就是企業利潤的考量。
媒體報道除了鴻海外,鴻海旗下鴻騰精密在港股掛牌,食品業南僑也將宣布旗下子公司上海南僑食品在大陸掛牌、工業用紙大廠榮成紙業也已公告持股98%的大陸子公司江蘇榮成環科,擬在陸股上市。另PCB廠臻鼎-KY,也切割大陸子公司鵬鼎在深交所掛牌。前年預計在台股掛牌的天鈺科技,也自台股撤件,正在評估其他籌資市場。
曾銘宗告訴中評社,這有幾個因素可以探討,政治因素影響層面比較小,就算蔡英文政府想限制台商也很難限制,主要就是企業利潤的考量。
他分析,首先是台灣的股市破萬點已經有段時間,在10800點之間上下起伏,但這波的漲跌主要是由外資帶動的,所以量價是有上來,本益比相對會比較好,而這些上漲的股票多由電子股帶動,尤其前幾天上漲近八成都是電子股,這是現狀。
其次,台灣現在上市、上櫃家數各在800多家上下,一年新進上市、上櫃大約在30家左右,可是已經將近5到10年之間沒有再產生一些指標性的產業或廠商在台上市。
例如,過去有台積電、聯發科、大立光等源源不絕的冒出來,每個階段都有指標性廠商上市,但這個現象已經停滯5到10年了,由於整個股市是經濟的櫥窗,所以這樣的狀況顯現的是台灣的產業面臨升級的困境。
他指出,另一個問題是台股的交易制度必需要與世界完全接軌,但整體來看,台灣的本益比與世界各國相較,尤其是和中國大陸比較,本益比相對是比較低的,所以像鴻海的子公司等台資企業會跑到大陸去上市。
他表示,台灣將近1700家的企業之中,不分母公司或透過子公司方式,有七成是有轉投資到大陸去,因此當台灣上市、上櫃的本益比不夠高的時候,如果大陸股市的本益比高,台灣的本益比低,這些台資企業當然就會選擇在大陸上市,所以台灣股市環境反而變成一個推力,把台商給推出去。
他說,萬一這些台商的子公司生產製造或行銷市場以中國大陸為主,而大陸又提供一些優渥條件,吸引台企的子公司去掛牌上市的話,等於又提高了台商到大陸掛牌的機會。
對於台灣該如何因應?曾銘宗指出,股市是經濟的櫥窗,如果經濟不好就沒辦法,所以經濟總體面、個別面都要調整。總體面是政府要趕快採取因應措施,最基本的把“五缺”,即“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的問題趕快解決,改善台灣的投資環境。
他說,政府接著要有改善產業的具體政策,讓台灣產業趕快升級,因為產業升級後才有辦法讓企業源源不絕的出來,才能讓新指標性的產業順利在台掛牌上市。
曾銘宗強調,另外也要進一步檢討股市交易制度。大陸的資本市場還在發展,台灣的法制、公司治理、交易制度、透明度、交易秩序相對比較下都是比較先進的,但大陸進步的也很快,所以台灣只有完全充分與世界接軌,想法拉開大陸股市的差距,台灣的股市才能維持
對於台股近來破萬點是外資帶動的,曾銘宗說明,目前外資佔台股交易量約30%至40%,外資有兩類,一是避險基金,這會來來去去,一下進倫敦,一下去紐約,或新加坡、香港,不斷的在世界各主要證券市場繞,追求短期的利潤;另一種是退休基金,一來就很久,屬中長期,例如加州的退休基金等。
曾銘宗表示,這兩種外資進入台股的比例不容易確定,因為單從這些基金的名稱,很難確定究竟是屬於哪一種,政府曾經想做確認,但很難定,但評估避險基金與退休基金約各佔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