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物的試水都會面對疑慮。富餘的排污量能成功等價於企業當年的環保投入,這項“剛剛好”其實並非巧合。
“金融機構的參與,決定著市場的認可程度,這是排污權資產化過程中最難走的一步。”玉環市環保局排污權資產化工作組負責人郭健說,環保局多次與當地銀行商討,為企業與銀行間搭建起溝通橋梁。圍繞銀行害怕企業環保失信這一痛點,環保部門專項出台《玉環市排污權質押貸款管理暫行辦法(試行)》,推出專門面對企業排污權的融資產品“環資貸”。“在環保部門的建議下,大多銀行對排污權的貸款額度,都能滿足企業當年的環保設置運行成本和提標改造投入,讓企業能‘專款專用’,無後顧之憂。”
今年3月底,一場企業與銀行間的“相親會”,讓郭健的擔憂煙消雲散。現場簽約儀式上,5個行業27家企業與18家銀行簽訂排污權質押貸款意向協議,簽約總金額達5580萬元,排污權價值正式得到金融界的普遍認同。
環保部門還收獲了額外的喜悅。最先開展排污權資產化的電鍍行業,因分布散、污染大,曾是環保部門頭痛的行業。在玉環首次排污權拍賣結束後的一周內,電鍍企業廢水排放量直線下降近600噸。去年12月到今年3月,全市電鍍行業同期減少廢水排放9.8萬多噸,下降約27%。50%的企業開始主動完成原先難推行的中水回用改造。
綠色生產的共識
排污權資產化,像是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塊,衍生了綠色發展的“蝴蝶效應”。
今年起,經常走訪企業的郭健明顯感覺到,不少企業主對這本綠封皮的排污許可證態度發生了改變,甚至不少企業主能脫口說出自家排污許可證上的排污權使用和交易信息。這樣的改變並不難懂,於企業而言,排污權已經是跟房產、存款一樣的有價資產。
曾有人對企業和排污權之間的關係做過形象的比喻:排污權是企業的“准生證”,是高懸頭頂的一把環保利劍,控制著企業生產最關鍵的命脈。一旦排污總量觸及紅線,企業勢必面臨停產的後果。過去,正是在這樣的認知下,大多企業視排污權為成本負擔,在逐利的天性驅使下,缺少減排的根本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