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一個臉面
在麻車村“最多反映一次”窗口,記者看到,工作流程貼在墻上,清楚寫明村兩委將安排專人收集上一周反映的問題,對不能現場答覆、快速解決的提交周二例會討論,並在當天下午給出答覆,翌日張貼答覆公告。
這可不是空頭許諾。窗口右側的“最多反映一次”公示欄上,剛剛張貼的就是對村民應惠蘭上周反映問題的答覆公告,公告上不僅具體列明了她提的水泥路澆築、安置點補助、埠頭建造等3個具體問題,還用紅色加大字體針對性回復。
這已經是該村連續第58周發布公告。路過的村民對此頻頻稱道,表示這個窗口讓大家都看得見村幹部辦事勤勉。
62歲的村民蔣關林對此深有體會。去年8月7日,他早上出門偶遇隔壁青源村村民在麻車村一處洩洪口準備建造埠頭,立馬打電話給村幹部反映情況,沒想到村兩委6名幹部在不到15分鐘裡就趕到現場,與後來趕到的青源村幹部現場協商了解決方案。
變一種思路
在蔣關林看來,這是“最多反映一次”給村幹部帶來的動力。而村幹部則覺得,制度實施給了大家最直接的壓力:“農村裡說話做事就講個面子,‘最多反映一次’的承諾都講出去了,當然要用‘加速度’把事情辦好。”
2017年5月試行“最多反映一次”以來,麻車村群眾滿意度達到91%,還化解了3件信訪積案;幹部在各項攻堅任務中的戰鬥力也明顯提升。在年終考核時,麻車村從19個村最後一名“逆襲”到了第一名。
而“最多反映一次”自今年4月在建德全市農村推廣後,同樣效果明顯。建德市紀委監委提供的數據表明,2018年上半年共受理涉農信訪舉報127件,較去年同期下降36.5%。而8月底的一次抽查數據顯示,全市村(社區)受理事項的平均辦結率達到96.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