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寧波市第二批歷史地名遺產保護名錄公布
http://www.CRNTT.com   2018-12-26 11:19:29


姚江大閘
 
  與此同時,寧波正通過提前“介入”的方法控制和指導地名的編制。目前,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正在對“寧波市城市地名總體規劃”進行修編。2008年的版本雖然提到了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但沒有設立專章,這次修編,就是要對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制定規則標準。

  除此,進一步做好“鄉愁”這篇地名文化建設文章,積極嘗試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新地名中,繼續深入開展“大、洋、怪、重”等地名亂象整治,建立違規使用非標準地名黑名單,加大執法力度。

  當下,在寧波歷史文化街區的規劃與建設中,堅守著對歷史的呵護與尊重,比如老街區的道路,在不改變街道空間尺度和風貌的前提下,進行優化歷史文化街區的交通環境。但同時又強調,街區內部街巷屬於地塊內部道路,不應使用城市道路設計標準進行設計,避免破壞歷史環境。街巷道路格局的保留,讓歷史地名有了承載之物。

  “保護歷史和城市發展絕不是對立關係。”相關專家認為,只要以創造歷史、追求藝術的精神來保護包括地名文化在內的城市文化遺產,帶著感情,鍥而不舍,就能達到城市發展“古今一同,同聲共氣”的境界。

  新聞1+1

  寧波街巷地名的形成

  瀕臨三江口的寧波古城,始建於唐,稱明州,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發展史。

  唐長慶元年(公元821年),明州刺史韓察將州治從光(小)溪遷到“三江口”,並建“子城”,為其後千餘年來明州(寧波)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今鼓樓即為子城南城門。70多年後,刺史黃晟築羅城,即寧波外城,今靈橋、長春、望京、和義、東渡等路巷皆以羅城城門命名。

  唐宋時期,其行政建制施行嚴格的坊市制,即“在城邑為坊,田野為村”,街衢巷陌,官為之制。宋《寶慶四明志》載,明州當時分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廂共51坊,今開明、迎鳳、廣仁、惠政等路名系當時坊名。

  宋時的明州城已十分繁榮,《寶慶四明志》載,當時明州城市街巷散見於方志的有五六十條。元、明、清三代城市繼續發展,但進展緩慢,城內街道基本保持著宋代的格局與分布,如小梁街(巷)、大梁街(巷)、白衣寺巷、孝聞巷、蔡家巷等街巷名一直沿用至今。

  此後,寧波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市規模日益擴大。民國《鄞縣通志》記載的街巷地名已達469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寧波城市迅速發展,街巷地名也迅速增加。至1990年,《寧波市地名志》(市區部分)記載的街巷地名已達678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