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親人在新建村團聚 |
中評社北京4月22日電/70年來,當年赴台的親人逐漸老去,越來越多的“尋二代”、“尋三代”在接續這份濃濃的鄉愁。
這兩天,寧波奉化溪口上演了一出“海峽兩岸尋親記”。從兩岸“通郵”到“通航”再到親人相聚,他們的70年尋親路幾經波折。
兩岸親人在新建村團聚
失散多年的台灣姐姐,終於聯繫上了。
“見到大外甥囡了,還和失散多年的台灣姐姐視頻通話,我真的很開心,餘生知足了!”17日下午,奉化溪口鎮新建村村民唐財菊老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言語激動,眼角的淚水清晰可見。
唐財菊今年79歲,奉化新建村村民。這70年來,她沒有一天不在思念自己的親姐姐——遠在台灣的唐財月。
1949年,唐財月作為蔣氏親眷跟隨蔣介石來到台灣,從此與家人天各一方。當年,她只有14歲。到了台灣以後,她嫁給了蔣良順,後者是蔣介石的書記官。
“母親有三個孩子,弟弟和妹妹都在大陸,我十幾歲就去了台灣,一晃就是70年。如果不是腿腳不利索,我早就來了,我一直惦記著家鄉,這裡是我的根……”電話那頭,已88歲的唐財月感慨萬千。
“平宏去台灣找了你們兩次,就是沒找到。這二十多年來,我每天都在擔心,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再見到你們。”唐財菊老人口中的平宏,就是自己的兒子,今年52歲。
採訪中,唐平宏和記者講述這段跨越70年的“尋親記”。
“上世紀80年代,我們寄去台灣的信件需要從香港中轉,一封信起碼要寄五六天。那幾年,他們一直斷斷續續保持著書信往來。
受當時通行限制,1986年,他們第一次在香港見面,這是時隔37年後的第一次團圓。在香港街頭,姐妹倆抱在一起,淚如雨下。當年的少女早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齡。“姐姐,以後我來接你回家。”
1994年,兩岸親人相約在杭州見面。“去香港時,就我母親一個人。杭州那次,家里去了五六個人,他們也來了好多人。以前出現在信件里的名字總算是和真人對上號了。”那一年,唐平宏陪著父母在杭州小住了幾天。席間,大家說得最多的就是,有機會一定要回家鄉溪口去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