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鋼組建環保集團,利用舊廠房建起了雲計算數據中心,實現了從“黑金剛”到“綠巨人”的轉身。 |
中評社北京5月21日電/黨報如何用好評論這個武器,發出時代之聲,引領產業轉型,推動社會進步?
2005年4月8日,《浙江日報》頭版刊發編輯部文章《“騰籠換鳥”促發展》, 就是面對要素瓶頸制約下粗放發展難以為繼的現實,推出的一篇重要評論。
彼時,浙江省委提出“騰籠換鳥”,如何把這一發展思路變為統一思想、萬眾一心的綱領,變為真說真幹、決戰決勝的行動?在一些幹部群眾仍舊莫衷一是時,浙江日報作為省委機關報,敏銳地捕捉到了時代風向之變,在報社編委會部署下,由浙江日報原副總編輯馮衛民指導,經濟新聞部幾位記者采寫的這篇重磅評論,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騰籠換鳥”的發展思路。報道刊發後,迅速在全省產生積極影響,澄清了存在於一些人頭腦中的疑惑,凝聚起了全省上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精氣神,得到時任省委主要領導充分肯定。
如今三代新聞人循著這篇文章的思想脈絡,尋訪各地,感悟浙江經濟的蛻變。10多年來,浙江持續“騰籠換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經濟增長動力、發展路徑、資源配置的“三大轉變”。而今,“騰籠換鳥”的精彩故事還在繼續。
增長動力之變 從要素投資驅動到科技創新驅動
酷似汽車儀表盤的建築造型,沿著建築蜿蜒而上的汽車跑道……這裡是拱墅區汽車互聯網小鎮萬科汽車互聯網核心產業園·創新體驗中心。
“這塊地,我記得以前是個大倉庫。……”一路走,一路看,當年作者之一的管哲輝不斷向當地人求證。
往事其實並不遙遠。上世紀90年代鼎盛時,拱墅工業產值一度占杭州主城區工業產值的60%。步入新世紀,經濟效益不高、環境容量難以承載等現實問題日益突出。這也是浙江當時面臨的尷尬。2004年,浙江成為全國第四個GDP超萬億元的省份。同年,省統計局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浙江每創造1億元GDP,需排放28.8萬噸廢水;每創造1億元工業增加值,需排放2.38億標準立方米工業廢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