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根水將街道各小區的可回收垃圾運到垃圾再生館。 |
中評社北京7月4日電/浙江在線訊,這兩天,垃圾分類已經在上海、杭州、寧波等地掀起“巨浪”,一波又一波的輿論聚焦,讓越來越多人在茶餘飯後都對這件事津津樂道。
其實,走出“滬杭甬”,垃圾分類在鄉鎮、農村,群眾認知度更低,推行地域範圍更廣,集中處理難度更大,需要更加有效可行的實施方案。目前,浙江不少地方已經有了初步實踐,記者近日進行了走訪探尋。
可回收垃圾處理
探索市場化運營
早晨7點多,衢州市柯城區荷花街道垃圾再生館的陳根水師傅已經從家裡出發,騎著公司為他配備的三輪車,在街道各小區裡,上門回收紙板、塑料瓶、金屬等這些可回收垃圾。
而在另一頭,垃圾再生館店員鄧蕭雲也即將開啟忙碌的一天。每天,她會接到五六十個電話,都是周邊住戶打來預約上門回收垃圾的。她的工作是把這些信息記錄下來,並根據信息科學安排陳根水的回收線路,確保他的工作效率。
“在小區和店鋪之間來回,一天差不多要跑個十來趟。我們規定的下班時間是17:30,但是大多數時候客戶電話打來了,你也不好意思不去收,所以經常加班。”陳根水告訴記者,在他和鄧蕭雲的配合下,荷花街道每天會有約2000斤的可回收垃圾被運到垃圾再生館裡,在這裡短暫“逗留”後,再被公司的大貨車運到分揀中心。
在分揀中心裡,這些垃圾會被精細分類和打包。記者在現場看到,分揀中心被劃分為了紙板、塑料、金屬等幾個大區,一些大區下面又分小區,比如塑料區還分為塑料瓶、塑料薄膜、差塑料(PE)等。
“垃圾分類分得越細,它的價值就會越高。比如塑料,礦泉水、雪碧、可樂這三種塑料瓶可以作為T恤的生產原料,所以它的價值是最高的。”負責垃圾再生館運營的衢州名家保潔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蔡宏偉說。
蔡宏偉告訴記者,分揀中心的作用就是通過分類,最大化實現可回收垃圾的利用價值。目前,垃圾再生館已經和嘉興景興紙業、環嘉集團、清泰等公司建立了合作,為可回收垃圾找到了更好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