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接受中評社專訪。(中評社 張爽攝) |
中評社香港11月29日電(記者 張爽)台灣國光劇團與香港進念·二十面體合作的新編實驗京劇《關公在劇場》日前在港演出。演出受到香港觀眾的喜愛,場場爆滿。如何讓傳統的戲劇擁有新的生命力?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在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國光劇團最初承繼的是來自北京的傳統京劇的表演功法,但是因為台灣的成長環境以及文化氛圍,發展出了“台灣京劇新美學”,用更具有現代化和文學化的編排手法,讓觀眾有新鮮的體驗和更多想象的空間。
京劇是國粹,來到台灣已逾半個世紀。張育華對中評社表示,在傳承和發展的資訊上面,台灣京劇一直在與大陸做交流,國光劇團在過去十幾年間一直跟北京、上海、福州京劇院保持著良好的友誼。“內地的重要的京劇團會到台灣來演出,國光劇團的很多演員跟他們都是非常好的朋友。”
張育華說,京劇來到台灣,就要適應台灣獨特的文化環境,因而發展出了“台灣京劇新美學”。“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京劇來到台灣,我們希望能夠把我們對於戲劇傳承的情感能夠加在我們的創作裡面。”
張育華解釋說,所謂“新美學”的“新”,不是燈光、佈景或者新編故事上面的新奇,而是傳統京劇的新創作。“不是把唱念做打組合成新的京劇故事呈現,而是用更具有現代化和文學化的編排手法,用回憶、后設的觀點、意識流、相聲說書等編排手法來組合,帶個觀眾新鮮的體驗。”
“在所有國光創作的作品裡面都可以看到台灣京劇新美學的風格。”張育華說,國光劇團也演傳統戲,演傳統戲的時候就要保持它的風貌,但是一定要加一些新的元素進去,比如使用主題性的概念。
“去年是國光劇團成立二十周年,我們有一檔演出叫《花樣二十》,就是把傳統戲裡面,把青年男女戀愛的戲組合成為三天四場的戲,觀眾來看的時候,就可以跟著這個主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