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1日電/錢江晚報報道,1月19日下午,記者在駐地的走廊上,偶遇了浙江省人大代表、寧波市規劃局副局長張曉斌。
張曉斌說,他剛剛辦理好報到手續,“正準備去找漁業方面的業內人士聊聊我一個還沒有成稿的建議,看看是否靠譜。”
“現在我們周邊海域的漁業資源越來越枯竭,魚的個頭越來越小,但濫捕卻屢禁不止。”張曉斌單手比劃出比乒乓球略大的一個圓形,皺起眉頭:“我上菜場時常可以看到這麼可憐巴拉的鯧魚,才這麼小,就被端上了餐桌。”
反過來,可捕撈的魚越來越少,就有越來越多的漁船只能依靠柴油補貼才能維持,這是漁業專家不得不承認的現實。
前年,錢江晚報曾連續聚焦“東海無魚”現象。傳統的東海四大經濟魚類中,黃魚、小黃魚、墨魚早年就因濫捕數量急劇減少,唯一剩下的、也是繁殖能力最強的帶魚,近兩年也遭遇同樣的噩運。
雖然現在有休漁期,但由於捕撈強度超過了漁業資源的再生能力,漁業資源依然在不可遏止地衰竭。
張曉斌說,能不能給每艘船都加裝GPS,休漁期一出動就要圍堵。還有,一些能耗高的老式漁船和污染嚴重的漁船,就是“黃標船”,也應該淘汰,以免進一步污染海域。
“對於網眼細密、電網掃蕩的捕魚工具也必須嚴厲管理。”張曉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