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岸同治,上下游同治
水環境綜合治理與經濟轉型升級緊密相連、互為表裡。污染的病在水裡,但根子在岸上,如果沒有解決岸上的病根,治標的河流還會反覆。浙江實行水岸同治和上下游同治,抓住了重要關鍵環節。
有“三江之源”之稱的麗水市慶元縣五大堡鄉曾經戶戶養豬,“雨天污水橫流、晴天臭氣熏天”。縣鄉政府在治水實踐中推行非接觸發酵床養豬零排放模式,實現無排放、無污染、無臭氣、降成本的“三無一降”生態養殖。這種做法在全市推廣後,不僅明顯減少當地農村面源污染,而且為下游的政府治理水環境提供有力支持。
記者了解到,治水的難點在於如何實現上下游協同共治。比如,下游污染源整治好了,上游還在排,導致整條河流的水質都無法達標,責任該由誰負?上游政府要把“一江清水送下游”,必然會減少發展機會,該不該補償?浙江在治水實踐中,探索建立了跨地市交界區域水環境治理聯席制度,並且摸索實施跨縣市治水補償機制,有效推動了上下游同治。
一條菇溪河,流經溫州和麗水兩地,下游的溫州市永嘉縣曾投入4.38億元進行河道綜合治理改造,但對污染源上游的麗水市青田縣一籌莫展,治水由此陷入僵局。2015年,浙江省出台了《關於加強跨行政區域聯合治水的指導意見》,兩地不僅在治水上協同,還因治水聯手推動了產業的轉型升級。“上下游一盤棋”治水的格局,更促進了“上下游產業鏈一家親”。
全民參與,建立系列體制機制
近三年來,浙江基層創造了許多治水新經驗,成為全省共享成果。比如“河長制”,最早來自於錢塘江下游嘉興海寧市的探索。當地鹽官鎮將轄區內146公里河道劃分為100段,由鎮的機關幹部和各村幹部擔當“河長”,讓“河長”對包幹河道的斷面水質達標、水環境改善負領導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