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浙江農村垃圾治理一馬當先 探訪安吉橫溪塢村
http://www.CRNTT.com   2019-07-08 10:10:30


“蛹工坊”裡的“藝術品”。
  中評社北京7月8日電/浙江在線訊,進了孝豐鎮橫溪塢村的地界,便再看不見垃圾——整個村莊沒有一個公共垃圾桶!這裡的垃圾去哪兒了?記者到達時已是早上8時多,一見面,我們便請村黨支部書記裘鬆偉做向導,開始“找”垃圾。

  在村裡漫步,穿村而過的公路旁,一座青磚黛瓦的文化墻上嵌滿了舊手機、錄音機等電子垃圾,草坪上和花壇邊隨處可見廢棄舊物製作的各種工藝景觀,製作簡單,卻充滿巧思。

  “這些工藝品是村民自己做的嗎?”裘鬆偉沒有接話,而是把記者領到村口一處叫作“蛹工坊”的建築外。走進去,只見裡面陳列著一件件“藝術品”:廢棄電飯煲制成的花盆,塑料瓶底粘貼起來的吊燈……原來,這是村裡專門設立的垃圾處理區,空閑時,村民會拿著家裡廢舊的垃圾,在專業人士指導下製作。

  這一番參觀已經讓記者大開眼,但疑問仍然待解。

  從“蛹工坊”出來走到大路上,一輛載著幾個大垃圾桶的小車停下來。“老朱,今天怎麼樣?” 裘鬆偉上前打招呼。“蠻好,蠻好。”老朱叫朱柏榮,是村裡的垃圾收集員,每天早上六七時就開車上路,村民聽到音樂聲,就拎上自家的垃圾桶,等候在門前。

  記者走上前,打開一個綠色大垃圾桶的蓋子,只見裡面是菜葉、果皮一類的廚餘垃圾。

  而另一個紅色大垃圾桶裡幾乎是空的。“我們整個村,每天要外運的垃圾現在是100公斤,之前要900公斤。”裘鬆偉說。

  垃圾減量是怎麼發生的?原來,去年7月,安吉推行“垃圾不出村”,橫溪塢村成為首個試點。對村裡的垃圾進行調查分析後發現,大量秸秆、樹葉等被混入“不可回收”垃圾,重量占了外運垃圾一半以上。為此,村裡組織了環保志願者團隊上門宣傳,指導村民進一步做好分類和處理:秸秆、樹葉等可作為肥料回歸竹林田園;廚餘垃圾投放到位,集中收集進行沼氣發酵;可回收垃圾按材質盛放,清洗加工後可製作成工藝品。

  這麼“麻煩”的分法,村民做得到嗎?記者提出去村民家看看。村民唐雪蓮的家挨著整潔寬敞的村道,院子裡種滿各種花草,凑近一看,花盆由破陶罐、舊輪胎和塑料瓶等垃圾回收製作而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