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8日電/浙江杭州潮鳴街道刀茅巷社區附近的小孩都知道,這裡住著一名“晝伏夜出”的老人王坤森。5年來,這位老人每天夜裡都出門撿垃圾賣錢,中途只因家裡有事停過一天,他將撿垃圾換來的兩萬多元全都用來支持三名大學生完成學業。
變廢為寶 堅持每天夜裡拾荒
每到晚上11點,滿臉皺紋的王坤森都會照常戴上手套、拿著鈎子、推著三輪車、出門拾荒,一直幹到第二天凌晨三四點,最晚還幹到過早上六點。有時,他一晚撿來的一兩車廢品可能還買不到10元錢。
寒夜裡寂靜無聲,86歲高齡的老人依舊會傴僂著身軀堅持出門拾荒,即便是除夕夜,天上燃起朵朵煙花,王坤森仍舊彎著腰默默地借著燈光尋找路面上廢品,從不懈怠,就這樣堅持了5年多,只有一次因他哥哥的事兒停過一天。
老人堅持拾荒的原因不是自己生計困難,而是來自內心的那一股幫助貧困大學生讀書成材的信念。
王坤森出生於1931年,年輕時曾是一名軍人,從部隊轉業後,陪伴妻子來到了浙江醫科大學(現為浙江大學醫學院)做過軍事培訓,從事國防教育。
老人的退休金每月有6000多元,子女經濟條件也不差,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老人為什麼不拿出自己養老金的一部分資助學生;為什麼非得要在深夜裡撿又臟又臭又不賺錢的垃圾;老人以前當過老師,為什麼不通過其它渠道賺錢;大學生勤工儉學可能賺的錢比他撿垃圾的錢還多,他為什麼要資助大學生?
老人對此有自己的堅持。他認為國家給他的6000多元是給他好好生活養老的,自己既然想幫助別人,就應該拿真心去幫助,用自己的勞動賺錢幫助他人。
白天撿垃圾就等於搶拾荒者的飯碗,為了不影響他們,老人以自己退休了休息時間可以自由安排為由,寧願犧牲自己常規的作息時間,等到晚上大家都睡覺時,他再推著三輪車出門撿垃圾,雖然夜裡很冷,自己多加一件衣服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