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的高校,還設有專門的垃圾分類專業。“我們國內還沒看到有這樣的專業,即使有了,會有人讀嗎?”
讓邱勇印象最深的還是德國垃圾分類的運行機制,那邊不是政府大包大攬,讓民眾被動接受,而是在政府和民眾之間有一個中間體——大量的公益組織,所謂黃金三角模式。
這個8000萬人的國家,從事公益的有200萬人,相當於每400人有1個,90%是義務兼職。這些公益組織中,很多是環境保護類的,比如垃圾分類。
考察回來,邱勇就開始醞釀在台州搞一個學院,以類似第三方的形式,來做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培訓,讓更多的人能夠主動參與垃圾分類。“這樣的機構全國還沒有。”他這樣說。
半年來已培訓數百名講師
這個學院可以辦成嗎?應該怎麼辦?德國回來的半年來,邱勇和他的領導、同事們,一直在思考、籌備。
要辦好學院,誰來做老師?邱勇介紹說,這半年來,悄悄運行的學院,已舉辦32次多層級業務培訓會,培養市級講師60名、縣市區級講師482人,構建和完善講師培養考評體系,他們還給講師配置統一的背包、徽章、講課道具、宣傳資料等。
邱勇自己就是講師,經常出入在機關單位、學校,講的大多是一些垃圾分類的基礎知識,垃圾應該如何分,是如何處理的等等。“我還專門學了教育心理學。”他說。
有一次,他去氣象台講課,一下課,就被人圍住了。“邱老師,你講得太好了,我們也想試試做講師。”幾名氣象主持人這樣說。
除了講課還能做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