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眼翠綠成都市後花園。當涼爽氣候、清新空氣成為大城市“稀缺資源”時,地處長三角幾何中心的安吉縣,因滿眼翠綠的高山氣候、自帶詩與遠方的鄉野風光,一年四季成為上海、杭州、蘇州等大城市人群消暑度假的休閑勝地。安吉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王正南說,安吉人均4畝森林“綠葉”助推全縣旅遊經濟快速發展,僅去年,安吉吸引遊客230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到324億元。
依托竹、茶葉、生態旅遊等產業,安吉縣村均集體經濟總收入從2008年的95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399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0541元,村強民富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美麗人文“鑄魂”美麗鄉村
在安吉餘村,一提到村民周洪法,大家就竪起大拇指。身患小兒麻痹症的他,常用自己學會的鐘表修理、攝影等技術幫助有需求的村民,已累計幫助村民700餘人次。周洪法說:“小時候大家經常幫助我,現在有能力了,也想為村民做點事。”
“在周洪法等‘餘村好人’帶動下,全村現在有150多名志願者,常年為孤寡老人、殘疾人等開展理髮、修手機等服務,現在村裡助人為樂蔚然成風。”餘村村委會主任俞小平說,近年來餘村還成立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通過開展酒席減負、垃圾分類等移風易俗活動,鄉村面貌有了巨大改變。
6年前,高禹村還是一個一年酒席量達上千場的“酒席村”,一戶村民人情往來費用高達兩三萬元。通過治理亂辦酒席,如今該村一年酒席量僅100場左右,村民戶均人情往來支出降至6000元。“6年來,光‘酒席減負’就為村民減少支出1000萬元以上。”高禹村黨委書記李更正說,村民“無事酒”少了,關係反而更融洽了。
經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後,橫溪塢村日產垃圾量由5年前的900公斤降到現在的100公斤,村民通過積極使用環保袋、可降解的廁所紙,將部分垃圾做成工藝品等,真正做到了“垃圾不出村”。
安吉縣精神文明指導中心主任沈一平認為,相較於“家家別墅、戶戶轎車”的“硬件美”,繁華不喧鬧、富裕有愛心是安吉農村更大的魅力所在。
(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