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得起,還要用得起。再以蘭州基地剛剛下線的“知豆D1”為例,百公里僅8度電,續航里程為160公里。這也是微型電動車的優勢,8度電差不多五元到六元錢,是正常油價1/10。一年費用加上電池消耗總共也就在三千到四千元,總體費用基本上是燃油車的1/6到1/8。這個消費群體的潛力不可低估。
“新能源汽車銷售主要以單位為主,私人消費市場占比仍然很小,只有打開私人消費市場,新能源汽車才能談得上真正的發展。”陳全世對“浙江軍團”寄予厚望,“浙江車企定位精確,也有很多商業模式創新,新能源汽車是新產業,需要敢闖敢試的浙江人來打破舊有思維。”
形成互補合力
吉利在新能源車領域布局強勁,在替代燃料、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動和純電動汽車的研發以及商業模式上均有所嘗試和突破。新大洋是吉利旗下第二家合資電動車公司,2013年,吉利和康迪成立康迪電動公司,主營“微公交”。似乎看上去有“重複投資”之嫌的吉利,背後卻有突圍新能源車領域的決心。
新大洋和康迪同為微型純電動車,在戰略地位和業務上有所區分。微公交通過江浙試點和打造可供全國推廣的樣本工程推向社會,只租不賣。新大洋的“知豆”將直接面向市場銷售。未來則會整合優勢,在技術、研發、生產、銷售等領域形成互補,發揮合力。
吉利布局新能源車顯得“有舍有得”。之前吉利和科力遠成立合資公司,科力遠控股,吉利參股,轉讓了一項成熟的油電混合動力技術。“這項技術可以說是不輸於豐田的,雖然技術路線不一,但在技術和性能上可媲美。”李書福稱,為什麼要轉讓給科力遠?“因為這項技術要大規模應用,科力遠比我們更合適。光是吉利一家來推這個技術,成本高。而科力遠的合作夥伴很多,能讓這項技術發揮最大價值。”
對此,李書福表示,吉利不是什麼都想做,那是不可能的,恰恰相反,吉利沒有能力什麼都自己開發,“汽車生產是社會化大合作,絕不能閉門造車,而是完全開發、高度協同的大規模生產形式,吉利的戰略是,在總體跟隨的基礎上,尋求重點突破和後來居上。”
2014年12月30日,國家有關部門出台徵求意見稿,指出2016年至2020年除燃料電池汽車外,其他車型補助標準適當下降。今後如果脫離政府補貼,只有靠“接地氣”的車型,才能活得更久。吉利在微型純電動車上的布局顯得“超前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