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發饒(右一)在指導陳波博士團隊做PCABS相容劑實驗。 |
中評社北京1月17日電/東海之濱,山脈環繞,象山港邊的幾座廠房,便是“能之光”的所在地。看似與一般的公司並無二致,內里卻是從事高分子功能材料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浙江日報報道,一身簡單的藍色工作服,笑容和藹的張發饒看起來更像是鄰家大叔,而不是掌握尖端技術的公司掌舵人。
緊鄰辦公桌的牆上掛著他的經歷簡介,短短幾行字,概括了張發饒大半生的沉浮。一張櫻花樹的單人照,下面印著兩行小字:“梁園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騰飛的中國才是事業的真正舞台”,愛國之情躍然紙上。
寒門學子扶桑追夢
時光回溯到18年前。剛從中科院取得博士學位的張發饒,在導師的推薦下,進入日本高知大學繼續深造。彼時的張發饒,在國內已有一定的事業基礎,手頭承接的幾個大項目,也為他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買下第一批新建成的商品房、拉風的大哥大、第一代價格昂貴的東芝筆記本,物質不充裕的年代,張發饒都早早地嘗了鮮。
“可以說當時我就是最另類的一個,說是奇葩也不為過。”為完成一篇博士論文,手下有十多個人幫著測定數據,他本人負責指揮匯總,為調試設備硬是在廠里住了三個月,忙碌時曾連續三天三夜沒睡覺。臨近畢業, 思量再三,張發饒還是決定東渡日本。只用了短短三個月,張發饒便完成了他在高知大學的博士論文。這時,機會再次降臨在了這個江西農村走出來的少年身上,當時日本最大的國立研究機構——工業技術研究所向他拋出了橄欖枝。
“微細藻類的綜合利用”與其從本科便開始學習的有色金屬不同,是全然陌生的領域。即便如此,張發饒也沒有退縮,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幾乎每天加班至深夜。張發饒說,正是這段經歷,為他日後的高分子材料研究奠定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