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龍笑著說:“有客人來,我燒菜,我父親當服務員,我母親洗碗碟,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我和村裡的人一樣,看好南洞將來的發展。”
三岔口農家餐館的斜對面,是周慶文家。他和老伴都患有慢性病,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自從把多餘的樓房租給了南洞旅游文化公司開設農家客棧,每年有了近萬元的收入。老伴還在社區找到了輕活——做保潔。
“這輩子想不到,破房子還能給阿拉養老。”周慶文老人滿臉皺紋都是笑。
“南洞藝穀”的名聲傳出去了,周末和節假日散客不斷,還成了新人拍攝婚紗照的新景點,給農家小院和民宿客棧帶來了客源。
迎仙客農家餐館女主人陳維珠,一邊給在院子裡休息的客人端茶送水,一邊還要給下厨的丈夫當幫手。她笑呵呵的,“我們這裡雖是窮山溝,但有的是青山綠水、新鮮蔬菜,還有我們的熱情。每個周末,只要天氣好,生意都不錯。”
客人端著杯品茶,打量這頗具古樸風格的房子,說:“這裡住得比城裡人要舒服。”
陳維珠更開心了,“以前嫁到南洞,同學都笑我走進了‘山洞’。現在,我給他們發名片,邀請他們來旅游,農村比城市好了。”
新建社區已有40餘戶以餐飲為主的農家樂,12個以住宿為主的農家小院。擁有床位105張,餐位1200個,從業服務人員100餘人。
在外謀生的居民,有的返鄉創業了。
“常相會”,一塊木匾高懸院門,兩個紅燈籠相映。進了院子,迎面一排古氣的窗欞。菜館女主人向桂珍之前在幹公式鎮一家服裝廠上班,丈夫在普陀山做厨師,兩個人的收入都還不錯。但她覺得自己不能總是為別人打工,兩口子都非常看好新建社區的這個文化項目,就在這裡開起了菜館。村民袁其慶說:“變化確實大,新農村建設,就是要讓阿拉老百姓能多得實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