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高18米的紀念碑前,回想那榮光年代和崢嶸歲月,崇敬和緬懷之情油然而生。1938年3月5日,在山門鎮大屯村,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召開擴大會議,決定將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七團隊。3月18日,粟裕率領第七團隊主力部隊從山門出發,奔赴皖南抗日前線。
“正是當年無數英烈拋頭顱、灑熱血,才贏得抗戰的勝利,換來了今天的和平。”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文秘專業學生蔣雨辰感慨地說。
歲月,蒼老了人的容顔,卻抹不去心底的記憶。今年103歲的吳仲勛,正是當年跟隨粟裕北上抗日的一名戰士。老人說,3月17日晚,得知將士們即將出征的消息,山門的老百姓自發宰豬、送菜、擔酒慰問,還舉行了盛大的歡送晚會,“我們從平陽山門出發赴皖南前線,老鄉們一路敲鑼打鼓、唱著歌、喊著口號歡送我們,一直送到山門梅嶺頭。而在北進途中,我們也受到各地老百姓熱烈歡迎和慰勞。”每每有人提及那段歷史,這位老人總會像孩子般激動。
救亡圖存育英才
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只有正規軍在正面進行的正規戰爭是很不夠的,必須同時在敵人的後方開展游擊戰爭,才能實現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才能最後把侵略者趕出去。
——粟裕《游擊戰術講授提綱》
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園西側,有一處古樸的兩層小樓。棕色木門,青灰色欄杆,江南風韵的屋檐,點滴間透著一種獨特氣質。而“閩浙邊抗日救亡幹部學校舊址”的牌匾,更顯示出它的不凡。
在戰火紛飛的抗戰歲月里,這里見證著“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情懷。
1937年嚴冬,一則振奮人心的消息在浙南一帶的青年學生中傳開了:為培養抗日力量,工農紅軍挺進師和閩浙邊臨時省委將在山門創辦一所抗日救亡幹部學校。大家奔走相告,浙江省和外省的愛國青年紛紛趕來報名。他們中有學生、工人,還有教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