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4日電/有這樣一個片段,讓杭州的書香更加濃鬱——
浙江在線報道,5月26日,習總書記來到杭州錢江新城的城市陽台,看到本報與錢江新城管委會聯合設立、供市民自願捐書換書的漂流書亭,稱讚這種文化傳播方式有特點。
這段場景在新聞聯播節目里播出後,朋友圈里關於書亭的話題被熱轉,而不少熱心讀者則直接找上門來要為漂流書亭捐書,比如有位退休的胡大爺,就把自己畢生收藏的1000多册書,放入了漂流書亭,希望這些書籍能物盡所用……
一座無人看管的書亭,帶一本書來換一本書走,聽起來這個行為似乎有些烏托邦。但漂流書亭卻以它最原始的“一本換一本”的方式,考量著這個城市的文明,呼喚市民對閱讀的熱愛和對彼此的信任。
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中說的那樣:文化的力量,或者我們稱之為構成綜合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
已經快三歲的漂流書亭,就是這樣一劑“黏合劑”,它給書安上了翅膀,讓知識飛向更多的人。
120座書亭
漂起來的除了書還有分享與信任
我們將時間倒帶到2012年的9月,當50座漂流書亭出現在杭州的錢江新城,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作為書亭的首漂者,曾留下這樣的語錄:“圖書漂流,就像是給書安上了翅膀,讓知識飛向不同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