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地處深山的梁弄,以前所未有的寬闊胸膛,接納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優秀兒女。若時光倒流70多年,你可以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國志士遠離家鄉,在這裡打勝仗、辦報紙、興學校,喚醒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財經工作、文教工作、兵工生產等都做出了一定成績。”當時的浙東區黨委書記譚啟龍曾這麼說過。在軍事鬥爭取得勝利的同時,浙東抗日根據地成立了敵後臨時行政委員會,頒布施政綱領;成立浙東銀行,發行抗幣;創辦《新浙東報》,宣傳抗日救國;興辦學校、醫院、印刷廠等,發展文教衛事業。
置身抗日根據地舊址,人們會深深地感受到70多年前的火熱與激情,感懷共產黨人的社會管理能力。
“正當日寇投降,抗戰勝利,理應聚首狂歡的時候,我們卻要忍痛向你們告別了……”在陳列館裡,一張發黃的《新浙東報》終刊號引起我們的注意,這背後有一個動人的故事。1945年8月抗戰結束,為了實現國內和平,中共中央決定主動撤出南方8個解放區,浙東抗日根據地是其中之一。1945年9月下旬,浙東印刷廠領導接到即將北撤的通知,便將印刷器材埋在了深山冷嶴之中,然而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不能不辭而別,於是在一個深夜,同志們將埋藏的印刷機搬出來,用蠟燭照明,連夜排字,印刷出最後一期報紙。
1945年9月底,印刷量達1.3萬份的《新浙東報》終刊號上刊載了這篇重要文章——《忍痛告別浙東父老兄弟姊妹書》,留下了新四軍戰士對四明山人民的依依惜別之情:“親愛的浙東父老兄弟姊妹們!我們四年來同生共死的朋友們!我們要握手分別了……我們巴望我們的退讓能夠換得全國的和平,能夠減少人民當前的損害,我們將能在獨立、民主、富強的新中國的自由空氣中,再回來與各位暢談衷情……”
1945年9月30日,浙東新四軍部隊和地方黨政幹部1.5萬餘人,分批北撤,於11月中旬到達蘇北,投入新的戰鬥。
紅色記憶不褪色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在梁弄鎮西側的獅子山上,餘姚為抗戰烈士建立了革命紀念碑林。遠遠的,我們便在入口處看見了一副對聯:革命先輩魂歸四明日月同光,紅色大旗風靡浙東眾人共仰。
何克希、譚啟龍、張文碧、劉亨雲、顧德歡、連柏生……他們都是當年開創浙東抗日根據地的先輩,去世後都不約而同地“回”到這裡,回到他們曾經揮灑青春和熱血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