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7日電/改革開放30多年的打拼,造就了溫州的輝煌,叫響了“溫州模式”。然而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溫州不畏艱險鉚勁前行,通過圍墾造地新造出150平方公裡的陸域面積,拉開了城市框架,通過城市建設,帶動經濟再發展。
溫州日報報道,近年來,溫州創建“幸福股份”“藍海股份”等項目,再次突破禁區,大規模吸納民資進入政府壟斷性項目,開啓了市政項目和民資合作的新模式。
滄海圍墾,“藍海”造地
“再過幾天,就可以領到投資在藍海股份的利息了。”距藍海股份發行正好一年時間,說起藍海股份,市民周女士很是興奮,描述當初她是如何“眼疾手快”才買進了藍海股份,後來身邊有朋友想跟進買,卻已銷售一空。
藍海股份的開售,再次點燃溫州民資“入夥”市政工程的熱情,同時開啓了溫州民資大規模進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大門。
溫州地處東南沿海,人多地少,資源匱乏。但伴隨著東海機器的轟鳴聲,從廣闊海面升起的土地,實現從“甌江時代”向“東海時代”的跨越,對溫州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這個對溫州發展有極大推動作用的圍墾造田項目,同樣面臨資金匱乏的瓶頸。為解決資金缺口,溫州市委市政府決定通過合夥制的形式,籌集民間資金進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去年,16億元的藍海股份上市後一搶而空。
一直以來,溫州這座城市就不缺乏創新精神。此前,溫州為建設城市軌道交通——市域鐵路項目,建立“幸福股份”,首次突破禁區募集43億民資“入夥”。這為民資探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借鑒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