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日電/新華網紐約1月1日報道,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施蒂格利茨名為《中國世紀》的文章引起經濟學界熱議。美國福德姆大學金融系主任顔安認為,“中國世紀”開啟是有可能的,但前提條件是經濟增長,且中國的經濟崛起對美國而言不算壞事。
施蒂格利茨在2015年1月號《名利場》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中說,隨著中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體,新的全球政治經濟秩序正在形成。美國無法改變這一現實,應當調整外交政策,加強對華合作,遠離遏制。
施蒂格利茨在文章中提到中國已坐上世界經濟頭把交椅,依據是世界銀行等機構發布的統計報告。按照購買力評價法,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應在2014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顔安告訴記者,購買力平價法衡量各國GDP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和時段有它的優勢。因為市場的實時匯率短期波動性較大,不能如實反映兩國貨幣購買力的情況,這時就需要人為重新評估貨幣匯率,從而相對真實地體現兩國的經濟規模。
“不過購買力平價也有其局限性,”顔安說,“中美之間很多產品沒有對比性,雙方居民的消費習慣也不同,如何把這些差異考慮進去,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因此這種方法的一些變量設置存在較大的主觀性。”
顔安認為,“中國世紀”的說法並不罕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球對中國經濟實力的認可和尊重,但也要警惕一些估算方法可能過於樂觀。至於“中國世紀”的到來,這是有可能的,前提條件是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