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化縣,當地因地制宜扶持一批茶葉、蠶桑、毛竹等特色產業基地,以項目為載體,在扶貧重點村中扶持了80個特色產業開發項目。
各地幹部的想法很一致——只有找准扶貧的抓手,才能對症下藥、拔掉“窮根”。
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提出“八八戰略”,其中就包含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山海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推動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細細比照,浙江提前五年高標準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靠的正是“精准”二字。
精准帶來高效。多年來,浙江省相繼實施“百鄉扶貧攻堅計劃”、“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低收入群眾增收行動計劃”等,逐步降低低收入農戶貧困水平,提高低收入農戶致富能力。2008年,浙江省率先建立低收入農戶數據庫,在全國最早實施精准扶貧,動員各方力量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相結合的大扶貧格局。
千方百計助農增收。2012年,在上一年國家制定的2300元扶貧標準基礎上,浙江出台了4600元的扶貧標準,比全國高一倍;2015年,浙江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絕對貧困現象,率先實現絕對貧困人口脫貧;2015年底,浙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連續31年居全國各省區首位。
脫貧增收要靠自身“造血”。通過改革創新,貧困地區一度沉睡的土地、勞動力、資金、自然風光等要素“活”了起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帶動當地貧困人口增收。
脫貧增收借助互聯網駛上了高速路。2015年5月,全國農村電子商務現場會在遂昌縣召開,電子商務向山鄉延伸,推動農產品銷售和產業融合,成為農戶在家門口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十二五”期間,浙江省加快建設並形成了“托底線、保基本、全覆蓋”的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完善起來的社會保障體系已成為群眾心目中的“安全網”、社會運行的“穩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調節器”。如富有浙江特色的不讓“失海”漁民失業,舟山市已將漁民作為特殊群體納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範疇;寧海、奉化、象山等地參照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辦法將漁民納入養老保障範圍。
“十三五”開局,浙江提出新要求:在確保貧困現象不出現反覆的基礎上,把工作重心轉到幫扶低收入人口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上來,轉到推進淳安等26縣加快發展上來,轉到加強農村公共服務和民生基礎設施建設上來……讓更多低收入群眾共享全面小康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