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馬背詩人”毛澤東的井岡山詩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9-14 10:50:29  



  從毛澤東成為“馬背詩人”的第一天起,他的詩詞就成為他領導革命戰爭的真實記錄,而他早期的用兵紀實之作,卻常常是描寫守衛山寨,反擊“圍剿”的戰爭。在領導秋收起義之前,瞿秋白曾經提議毛澤東到上海黨中央去工作,毛澤東回答得很乾脆,“我要上山下湖,到山林裏與綠林好漢交朋友”。他是這樣說的而且他也這樣做了,秋收起義攻打長沙受挫後毛澤東毅然放棄計劃,率兵上了井岡山,在井岡山,他改變了袁文才、王佐兩股農民武裝,在山林裏落下了腳,這一腳竟踢出一個嶄新的局面。1928年,朱德毛澤東勝利會師,一支以朱德為軍長、毛澤東為黨代表和前委書記的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在井岡山打出了自己的旗號,不久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毛澤東也被那些“圍剿”他們的國民黨軍隊誣稱為“匪首”,毛澤東也自嘲地稱自己做了“山大王”。這位“山大王”在山裏寫的第一首詩,說的是1928年8月反擊第二次會剿的黃洋界保衛戰。黃洋界是井岡山的五大哨口之一,這裏山高嶺峻,僅有的一條羊腸小道在峭壁間環繞,用石頭壘起來的哨口設在兩峰之間,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1928年7月初,朱德、毛澤東分別率紅四軍主力下山,山上守兵不足一個營,敵人以四個團的兵力對井岡山進行會剿,井岡山根據地面臨第一次大的危機。8月30日下午,紅軍在黃洋界以僅有的一門迫擊跑對敵人進行反擊,當時只有三發炮彈,前兩發都因受潮而沒有打響,所幸的是最後一發炮彈終於在人群中炸開了,敵人以為是紅軍主力已經回山,連忙在當夜撤走了。正是黃洋界這唯一的一聲炮響,挽救了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 

  這是毛澤東下山前不得已而為之的空城計獲得成功。9月8日,朱毛率紅四軍主力回山,聽說黃洋界保衛戰取得了成功,毛澤東興奮異常,禁不住湧動出一股詩情,作《西江月•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詩人熱烈讚頌了井岡山的黃洋界保衛戰。雖然這次保衛戰只是井岡山紅軍軍事戰爭中的一次戰鬥,卻具在十分典型的意義。它是整個井岡山鬥爭的一個縮影。詞裏所描寫的戰鬥是一個典型形象,它高度地概括了整個井岡山鬥爭的形勢和特點。敵強我弱,敵眾我寡,但我軍民最終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同時也概括了在白色的政權包圍中,小塊紅色政權區域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形勢,生動地表明堅持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對於爭取革命勝利的重要意義。它是所有革命根據地能夠勝利發展的生動寫照。 

  在這裏詩人寫了一場並未親眼所見的戰鬥,毛澤東雖然沒有親臨黃洋界保衛戰,寫出了竟是如此真切生動的戰爭畫面,“旌旗、鼓角、圍困、炮聲、宵遁......”這些描寫戰爭的常用詞彙開始在毛澤東的詩詞中出現了。 

  毛澤東的軍事才能常常是在敵強我弱,“圍剿”與“反圍剿”的較量中得以展示;毛澤東的詩情才華常常是在充滿壓力的鬥爭環境中得以怒發。 

  1929年初,朱毛率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轉戰大江南北,到了瑞金,到了延安,到了西柏坡,到了北京。井岡山的火種撒遍了整個神州大地,燃起了革命勝利的熊熊烈火。井岡山,星星之火的起點,“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為了星星之火的燎原,毛澤東傾注了所有的思想和感情,同時也孕育了他的詩情。 

  世界上什麼樣的路最艱辛,是心路;什麼樣的路最雄壯,是心路;什麼樣的路最輝煌,依然是心路。從井岡山走來的一首首詩詞點燃了毛澤東一生坎坷心路的歷程,奏響了毛澤東心路歷程的華美樂章。正是中國革命的艱難曲折,造就了政治家毛澤東;正是中國革命的嚴酷悲壯,造就了軍事家毛澤東;也正是中國革命的驚濤駭浪,造就了詩人毛澤東。(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