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祖父馬立安:樂善好施的鄉紳
在馬英九衆多的先輩中,至今仍能給鄉親們留下清晰印象的,除了其父馬鶴淩,就只有其祖父馬立安了。在馬氏後人的記憶中,馬立安是一位爲人寬厚、中國傳統文化滲入其骨髓的鄉紳。
“萬事皆空善不空”
馬立安于清朝同治年間(1868年2月12日)生于湘潭縣馬家堰寺門前,民國十六年(1927年)卒于衡陽衡山縣。
馬立安究竟是什麽樣的一個人?記者提出這個疑問後,負責管理馬氏族譜的馬大洋老人沒有多說話,而是帶著記者朝碼頭方向走去。沿著一段青石板台階拾級而上,不一會兒就到了三塊有近百年曆史的大石碑前。走近一看,原來是紀念馬立安等馬家堰人當初捐資興建碼頭的功德碑。
在功德碑的旁邊,兩尊石獅子遙望著江面。它們已在這里守護了近一個世紀,提醒後人要銘記馬立安等人的仁愛之心——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由于經年累月的風化,石獅子的眉目已不是很清晰。但當地人一看到它們,就會想起馬立安。
告別石獅子,記者又來到侯玉昭老人的家。老太太雖已年過九旬,但仍能清楚地記起“1948年看著馬英九的父親馬鶴淩離開家鄉”時的情景。有關馬立安的故事,她知道得也不少。“我嫁到這里的時候,馬英九的爺爺馬立安已經去世了。但是,他在我們這里太有名了,我從老人們那里聽說了很多他的事情。”
在老太太的叙述中,馬家發展到馬立安這一代,家業已非常大。馬立安很會做生意,開有鑄鐵鍋廠、屠宰廠、米廠等。馬家的店鋪也很多,大多臨江建在碼頭旁,交通十分便利,所以生意非常紅火,買賣越做越大,“光賬房先生就請了3個呢!”此外,馬家還有300多畝水田,雇了40多名長工,管家也有好幾個。
當年,在馬家堰一帶,馬立安家無疑是名門望族。但積累下大量財富的馬立安幷沒有忘記鄉親們。“你們剛才看的那個碼頭,就是馬立安捐錢修的。附近的羅家壩龍山橋、陳江口義渡、育嬰堂,修建的時候,馬立安也都捐了錢。”
爲了勉勵後世,馬立安還留下了“黃金非寶書爲寶,萬事皆空善不空”的遺訓。他通過這14個字,告誡子孫後代要重視教育、崇尚行善。後來,這14個字就成了馬家的祖訓。據說,馬英九在台北的辦公室里,就挂著這副對聯,寓意“時刻不忘祖訓”。
侯玉昭老人依稀還記得這樣一首歌謠:“南北二兵幾萬千,人人醉倒寺門前。湖南團總誰第一,天下聞名馬立安。”這是對馬立安另一善舉的傳頌。從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馬立安曾主持團練(舊時地方鄉紳爲對抗盜匪、保護鄉土而自行組織的武裝)10餘年,還經常拿出自家銀兩,犒勞路經附近地區的軍隊。這一善舉爲湘潭、衡陽兩地的人士所推崇,他因此被尊爲“湘中第一團總”。
馬家祖墳氣勢猶存
要探尋馬立安的足迹,馬家老宅不可不看。
在碼頭南邊不到100米的地方,有一片荒草地。撥開亂草,一段低矮的殘墻赫然出現。這就是馬英九家祖屋的院墻。在茂盛的草叢中,散落著不少瓦礫,還能看到一些磚石深陷在土里。從墻基分布的範圍看,此處當年是一座很大的院落。大約100年前,馬立安行善的足迹,就是從這里向四周散布開的。
但馬立安最後的“足迹”却不在寺門前。沿湘江大堤往南前行5公里多,就到了馬立安的長眠之地——茶恩寺鄉雙陽坪村。一進村口,便有兩位老鄉迎上來,要查看記者的證件。“闖”過這一關後,記者找到了村支書的家。他點上一根烟,深深地吸了一口:“不是我們太警覺啊,最近有個別港台媒體不負責任地說馬英九的祖墳被當地老百姓破壞了,這是根本就沒有的事,我們一直在精心看護馬家祖墳。”說完,他拿起一把雨傘,“走,我們去看看,看了你就知道我說的都是真的了。”
從雙陽坪村村支書家出來,踩著泥濘的田埂走了不到100米,就到了一段水泥路上。這段路是專爲馬家祖墳修的。前方大約100米的地方,就是馬家祖墳。雖然馬家老宅在歲月的風霜中已基本湮沒,但馬立安長眠其中的馬家祖墳,完好如初,氣勢猶存。村支書告訴記者,這座墓園修建于1928 年,除了漢白玉石碑和水泥墓園,其他部分用的主要是三合土(注:土、沙和石灰的攪拌物),所以十分堅固。
村支書告訴記者:“我聽祖輩人說,1924年,馬立安當總保鏢的弟弟去世後,當地的土匪惡少常來欺負馬家人,後來,馬立安不得不把家搬到湘江對面的衡陽縣。幾年後,他在衡山去世了。據說,他生前交代一定要落葉歸根、葬在湘潭。因此,他的子女便將他的棺木用船從湘江對面運了過來,葬在自家的這處田里。”
雙陽坪村的一位村民說,由于馬家後世人丁興旺,所以這座墓園香火很盛。他還說:“咱們中國人講究不忘老祖宗,所有馬家子孫都應該來這里給先人們燒香磕頭。” (來源:人民網 -環球人物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