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評觀察: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如何應對?
http://www.CRNTT.com   2021-11-10 00:29:30


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周學文(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北京11月10日電(記者 張爽)今年以來,多個省份接連遭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未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帶來的挑戰會持續存在,筆者認為,防範極端天氣事件帶來的損失必須多管齊下,從預警到救災、從個人、家庭到社會都需要形成一套成熟規範的操作模式,才能將生命財產損失降到最低。

  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周學文日前在國新辦舉辦的發布會上表示,今年1-10月,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了1.06億人次受災,855人死亡失蹤,585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21.3萬間房屋倒塌,農作物的受災面積11949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212億元。跟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今年受災人次下降29.1%,因災死亡失蹤人數下降10.4%,倒塌房屋數量上升了8.1%,直接經濟損失下降了9.0%。

  周學文說,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雖然發生的概率小,但是致災強度大、災害後果重,給防範應對工作帶來了嚴峻挑戰,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精准預報很難。目前,這仍然是世界性難題。二是突發性強,時間、地點隨機性大,龍卷風、短時強降雨這些極端天氣發生過程往往只有幾分鐘、幾個小時。三是災害鏈條長。極端強降雨往往引發嚴重的城市內澇,河流洪水、山洪滑坡、生產安全事故等各類次生衍生災害。這次鄭州特大暴雨引發了山洪、城市內澇,內澇倒灌地鐵、隧道,還引發工廠爆炸事故等。四是處置要求高。災害涉及的部門多,防範應對工作時間緊、環節多、難度大。

  筆者認為,突發自然災害往往來勢快且汹汹,僅靠政府力量難以應對,應加強對公民的防災教育,鼓勵在關鍵時刻自救,為專業救援留出更多的時間。從個人和家庭的角度來說,平時可以準備救災包,備好常用的食物、水、手電筒等。這一點,可以借鑒日本在防範地震災害方面的做法。日本作為地震頻發的國家,公民自小就在學校里接受防震教育,小學生上學第一天除了要帶書包,還要帶上媽媽親手縫制的“安全頭套”,平時當作靠墊,地震發生時則迅速套在腦袋上保護頭部;家庭中更是常年準備著防災袋,地震發生時拿起來就跑。

  不久前鄭州暴雨導致地鐵被灌,乘客被困車廂中,數人因此喪命。筆者認為,此前極端天氣帶來的災害多發生在農村地區,很多生活在城市的民眾對此沒有概念,不知道如何應對。這次鄭州暴雨之後,學校、社會、單位都要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從接到預警信息的那一刻起就要有應對的預案。從全球變暖的趨勢來看,人類恐怕要做好長期與極端天氣做鬥爭的準備,第一步就是認識到這不是小事,不能掉以輕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