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國調整疫情防控政策為經濟復甦帶來曙光
http://www.CRNTT.com   2023-01-30 08:58:28


  中評社北京1月30日電/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與會專家和政府官員對2023年全球經濟表現出悲觀情緒,但中國調整疫情防控政策則被普遍認為是利好因素。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的穩定復甦,不僅有利於重新優化和改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而且對於穩定市場預期有著積極和重要的意義。
  
  中國網發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周密文章表示,作為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頭號挑戰,通貨膨脹成為各國政府的重要關切。經合組織(OECD)1月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按照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衡量的通貨膨脹率從2022年10月的10.7%降至11月的10.3%,回到8月份的水平,在38個OECD國家中,有25個國家通脹水平同比下降。美聯儲多位決策者也表達了對放緩加息步伐的支持。但儘管如此,世界各國對通脹的擔憂並未消除。愛沙尼亞、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和土耳其等OECD國家2022年11月的通脹率均超過20%。事實上,通貨膨脹並不等同於一般的物價上漲,不是一種或幾種商品的價格上漲,而是具有普遍和持續性的物價上升。通貨膨脹既是實際供需關係的反映,又可能叠加貨幣效果。在以CPI計算的通脹率中,各國的測算並非完全一致,但不少國家分為兩類,一是包含所有商品的CPI,一是扣除能源和食品的CPI。
  
  以所有OECD國家的CPI為例,自1990年11月以來,當前的兩種CPI都達到了歷史高值。其中,所有商品的CPI在2022年2月追平曾經的高值(7.76%)後持續攀升至10月的10.68%,扣除能源和食品的CPI在2022年8月(7.24%)追平曾經高值後上升至10月的7.64%。從時間軸上看,OECD國家此輪CPI的爬升是從2021年的1月開始,其持續爬升的速度和延續時間均是1990年以來所未見。造成這種罕見經濟現象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包括供應鏈斷裂引發市場擔憂,導致超額庫存;地緣政治衝突重塑全球大宗商品供需關係,增加物流成本和風險;貿易保護主義打亂原有信任體系,基於更少選項的買方不得不支付更高價格;貨幣嚴重超發導致幣值下降,顯示為商品價格高漲。
  
  文章分析,中國調整疫情防控政策,將為全球經濟秩序的重構帶來新機會,有利於減緩上述因素對通貨膨脹的壓力。中國作為全球最重要的製造業集聚地,生產的工業制成品和消費品不僅滿足了全球消費者的需求,為20世紀末到21世紀前20年全球物價水平保持穩定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而且成為各國產業相互連接、形成國際產業鏈的重要條件。大量的中間品和零部件降低了國際分工的難度,推動現代產業持續發展。伴隨中國的全面放開,跨國產業鏈將加快重構,與中國重新建立產業鏈聯繫或強化經貿聯繫的商業活動將進一步加強。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將直接減少全球供需平衡的難度,提高效率,降低供不應求的壓力,全球市場主體超額庫存的需求因而有望大幅減少。
  
  中國的放開有利於改善地緣政治關係,與民生相關的需求更有望得到關注和滿足。伴隨中國履行氣候變化承諾,能源結構加速調整,新能源占比持續增加,包括大豆等糧食作物的產量持續提高。這不僅有利於減少全球化石能源的需求總量,還能夠通過新能源產品和設備的輸出幫助各國加快能源綠色轉型,進而降低能源和食品對通脹上升帶來的壓力。
  
  伴隨中國的放開,國際貿易活動有望明顯復甦,全球經貿治理的改善可能迎來新的窗口期。受益於國際經貿合作,各方將更願意採取更開放的措施,在包括WTO的多邊、區域和雙邊等多個層面加強溝通和對話。更多經濟體有望減少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並協同行動,為國際經貿活動創造更透明和穩定的預期,減少市場的緊張情緒,引導經貿活動的長期化布局和推進。
  
  面對美元等貨幣的超發所引發的通脹壓力,不少國家的政府和企業在開展國際經貿活動時都已經開始考慮其他的方案。中國的放開將有助於為更多元的全球金融體系提供重要的應用場景,提供更好的機制保障,為滿足各國市場主體的交易和保值增值需求創造更便利的條件,從而降低單一貨幣幣值的波動對全球通貨膨脹的不利影響。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